大学生就业三道选择题有何新解(大学生就业指导选择题试题答案)

新鲜事 admin 2023-04-09 05:00 66 0

一度的大学生就业季再临,人社部最新信息显示,明年起高校毕业生将突破800万人。

在求职这一双向选择过程中,三道思考题也放在了2018届毕业生面前:选国企还是选外企,去一线还是去二三线,重起薪还是看成长性?来自一线的数据和调查给出了新的答案“重国企、轻民企”观念逐渐淡化“几年前,我校毕业生去外企的比例最高达35%以上,这两年这个数据是20%左右;去国企就业的人数比例成了‘大头’,约占30%。

”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给出对比鲜明的数据他分析原因:一是就校内而言,学校近年来推进就业引导工程,引导毕业生进入服务国家战略的行业; 二是就业服务更加聚焦和精准,帮助更多学生深入了解各类企业,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例如,按照不同省市、不同行业系统等开设专场宣讲,目前国资系统、中建系统等企业均通过这一方式与学生交流当被问及学生选择是否受到“外企落潮”因素影响,徐迅予以否定,在他看来,目前外企岗位数量和质量并未有所下降。

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近年来国企不断发展,在人员培训、发展空间、薪酬体系等原本相较于外企的“短板”领域,均迎头赶上;同时,“国企更稳定”的人群普遍心理认知,也让其更有吸引力这只“市场之手”决定和推动着学生就业选择时理念的变化。

国内200多家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堪称年度招聘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校园招聘活动。

作为东道主,二工大招生就业处处长经晓峰正紧张筹备展会他介绍,沪上各大产业集团都组团前来,世界500强企业中近50家跨国公司也均出场,还有发展势头良好的大型民企“在大学生中,以往那种‘重国企、轻民企’的观念已经逐渐淡化,这其实也是毕业生就业观日趋理性的表现。

”选“地方”,跟着专业和生活走更倾向于在一线城市工作,还是去二三线城市?一周前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大型秋季招聘会现场,两位应届毕业生的回答颇具代表性上海海事大学英语专业的阳彩丽认为,一线城市发展空间大、工作机会多,能让自己开拓眼界、快速成长。

与小阳不同,上海理工大学金融专业的小刘同学认为,一线城市固然有其优势,但是相对较高的生活成本也不能忽视现在很多二线城市同样发展迅猛,比起一线城市还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小刘说:“不纠结于几线,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她理想中的就业地点是离家比较近的城市同样的问题,经晓峰通过纵向比较这样回答:应届生将上海等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的比例正在下降一方面,国家西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激励,促进更多大学生奔赴基层建功立业;另一方面,长三角、中西部等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发展很快,出台人才计划和方案也颇具吸引力。

来自同济大学的数据更为典型近年来,同济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人数占比,从九成下降到七成左右而赴西部等二三线城市就业的学生中,最大的特点是专业对口率高跟着专业走,跟着生活走,更理性考虑自身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成为年轻人选择“地点”时的重要参考。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竞争成本增高,人才溢出不可避免,如果其他城市可以发现自身优势,为青年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品质,溢出的人才就会向那些脱颖而出的二三线城市自然转移“从就业大势看,人才在所谓本地、外地之间的流动性才是健康和科学的就业形势。

”经晓峰表示,随着我国产业梯度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地域分布结构的转变,大学生也更加学会了选择“理性择业、务实从业”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薪酬敏感,不再是最重砝码在毕业生校园招聘现场,“这次来面试的本科生对薪资预期值在5000元―6000元左右,研究生希望薪资能达到7000元―8000元甚至更高。

”一位建筑行业负责人说联想(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专员陶晶晶说:“很多学生都是冲着我们的品牌来的,当然他们对薪水也有一定要求”采访发现,大学生群体对起薪的要求不再是最重砝码经晓峰说,当代95后毕业生在就业选择问题上比较自立、自我,与传统观念相比,“薪酬绝非他们的第一选择”。

他们更看重是否适合、有无兴趣等,往往将多重因素视为考量依据比如,95后可能对企业领导人十分看重,认为“找好找对老板”很重要,因为这是企业文化的标志所在在新一代求职者眼中,用人单位是否具有品牌效应,甚至有无偶像气质,乃至能否人文关怀等,都对就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总之,比起薪酬,情怀、感情等软性要素同样不可或缺――这其实也是关于就业更为成熟的思维和想法”业内观点认为,应届毕业生求职更倾向于岗位举例来说,在人工智能行业板块的招聘中,原本企业车间200人配额可能减员至60人,但人才层次提升至中高端,可以说从理论、技术到设备等都需要能上手的人才,提出了贯穿产业链的招聘需求。

这一新情况,也在考验着用人单位在用人理念上的变革,更倒逼着高校进一步在各专业教学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