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2011-2022年333教育综合真题答案(带赋分)(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是自主命题吗)
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定义: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1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2分】形态: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能定义: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3分】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2分】3.学校管理定义: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4分】简言之,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1分】4.教学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3分】。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1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是一种目的性、连续性、计划性极强的育人活动【1分】5.《理想国》简介:柏拉图主要教育著作为《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来完整的教育计划【1分】教育观:理想国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共产制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男女一律接受平等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就由国家抚养。
倡导优生【1分】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1分】教育内容:“七艺”【1分】教育方法:①寓学习于游戏;②学习与实践锻炼始终紧密相联;③重视早期教育。
【1分】二、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的私学兴起及其作用(一)原因【5分】1.经济政治原因封建私有制促进了奴隶制解体,“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2.直接因素
(1)学术下移:原在周王宫里的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把原来秘藏于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了民间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2)士阶层的出现:各诸侯国为了扩张,通过争相养士来搜罗人才,导致自由民想成为士阶层,于是出现了培养士的私学机构,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3.其他一些思想家的办学活动直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二)私学兴起的意义【5分】1.自由原则:私学讲求自由原则,主要表现在自由讲学,自由求学,自由办学,自由竞争,发展教育事业2.打破垄断: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
3.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4.教育对象: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学校向平民开放,进一步促进“学术下移”,培养了各类人才5.百家争鸣: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2.叙述清末的四次留学(一)幼童留美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这次留学计划的实施得力于我国早年留学美国的容闳的倡导选派幼童每年为30名,分四年共120名,学习年限为15年学生到美国后除学习西学外,仍要兼习中学。
1872年8月第一期30名幼童詹天佑等经上海预备学校培训后赴美,1873、1874、1875年第二、三、四期各30名幼童也按计划出发1881年下半年,幼童留美生分三批返国,幼童留美计划宣告夭折【2分】(二)派遣留欧
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沈葆桢的建议,并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1877年3月,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留欧学生在分别赴法国学习制造和英国、西班牙学习驾驶1881年底又派遣来自不同方面的第二届留欧学生18人分赴英、法、德三国,学习营造、XX炮、火yao、轮机、驾驶、鱼雷等。
1886年又从北洋(天津)水师学堂和福建船政后学堂挑选20名学生赴欧学习驾驶,是为第三届留欧学生三届学生从1879年起陆续学成归国留欧学生的影响不局限于海军领域,在外交、实业和其他科技领域均有建树严复则通过翻译世界名著宣传进化论和天赋人权思想,对近代思想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影响则更为深远。
【2分】(三)留日高潮①清末新政后,在清政府多次的倡导之下,留日学生逐年增加②1905年废除科举后,士人为寻求近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造成留日高峰③中日两地地理、文化较为接近清末留日归国学生虽然在输入近代西方科技方面整体层次不高,但他们充实了新式学堂的师资,壮大了实业技术人才的队伍,翻译了大量日文西学书籍,广泛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
特别是以留日学生为骨干,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分】(四)庚款兴学①《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从1902年到1940年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
②1908年,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建议中国政府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仿效,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
③游美学务处在直接派遣留美学生的同时,又着手抽检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民国成立后改称为清华学校清华学堂对提供中国留美学生的层次和系统引进西学起到了重要作用④评价:通过“退款兴学”,美国达到了“把中国的留学潮流引向美国”的目的,中国留学生的流向结构从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分】3.简述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的思想(一)简介【4分】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河北定县开展乡村平民教育实验晏阳初是个教育救国论者,他认为中国所有的问题是“人的改造”通过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考察,他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
“愚”是指中国人民有80%的文盲;“穷”是指中国绝大多数人生活在生与死的夹缝里,谈不上有生活水平;“弱”是指中国科学治
针对这四点,晏阳初认为应该发展“四大教育”(二)“四大教育”【6分】1.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从文字及艺术教育着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为接受一切建设事务作准备其首要工作是除净青年文盲,将农村优秀青年组成同状会,使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分子。
2.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在农业得到相当的补救方法。
在农村工艺方面,除改良农民手工业外,还提倡其他副业,以充分发展其经济生产力3.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注重大众卫生和健康,及科学医yao的设施使农民在他们现有的经济状况下,能得到科学治疗的机会,以保证他们最低程度的健康。
4.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激起人民的道德观念,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使他们有公共心、团结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础公民教育最为根本,公民教育首先是施以公民道德的训练,使每一个公民都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发扬他们公共心的观念。
4.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3分】劳动力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要素个体的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
可见,劳动力的培养或生产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实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它通过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劳动力推动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4分】科学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成果的知识体系,它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当科学知识运用于生产过程,物化为机器、设施及技术,为扩大利用自然力和劳动对象开辟新的方法、途径和领域时,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3分】现代生产有其显著特点,它是日益科学化、机械化、电脑化、智能化的生产它的生产率提高与古代生产不同,主要不是依靠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延长劳动时间,而是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改革中的创造性。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5.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认识杜威是20世纪美国
【1分】(1)教育即生活 【2分】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学校即社会【2分】 杜威“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从分科课程转变为活动课程。
“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3)教育即生长 【2分】。
“教育即生长”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实质上“教育即生长”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杜威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象,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4)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3分】 ①经验是一种行为,涵盖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
②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改变③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④经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不存在终极目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不断生长。
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连续过程这也是教育无目的、做中学、五步探究教学法的思想基础6.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史上的贡献。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成果,总结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他所著的《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他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分】(一)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2分】1.教育目的(1)宗教目的:达到“永生”(2)现实目的:培养有学问,道德和虔信的人2.教育作用
(1)对国家、社会的作用:教育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2)对宗教的作用:通过教育去培育学问、道德和虔信的种子,从而步入天堂(3)对人的作用:成为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二)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2分】。
1.普及教育:夸美纽斯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普及教育的思想是其思想中的核心主题,普及教育的核心是泛智论,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他认为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进行教育,所有儿童都具备接受普及教育的心理素质。
2.泛智学校:“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指导原则之一,也是其普及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泛智教育表现为开办泛智学校3.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1)统一学制: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
(2)统一管理:①国家承担设立学校的责任;②国家承担督学的责任;③国家对教育的管理;④另外他还严格规定校长、教师、学生的职责,强调规章制度和纪律的作用(三)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1分】1.学年制:为了改变当时学校教学活动缺乏统一安排的无序状况,夸美纽斯制定了学校教学活动的学年、学日制度。
2.班级授课制:为了克服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式的个别教学的弊端,以及普及教育服务,夸美纽斯大力提倡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的显著特征是多、快、好、省,它能适应普及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其优越性更是个别教学无法比拟的。
(四)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1分】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规则”,是这个规则保证了宇宙万物的和谐发展因此“人们把规则叫作万物的灵魂”,“每一种服从自然命令的生物都将它的行动约束在恰当的限度以内”,所以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也都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规则,教育也是如此。
夸美纽斯提出了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要求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也有其本身的规则(五)夸美纽斯的贡献(评价)【3分】1.夸美纽斯是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地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他的教学理论包含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夸美纽斯是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色彩2.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他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呼吁开展普及教育,试图使所有人都能接受普及教育;详细制定了学年制度和班级授课制度;提出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编写了许多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可以说,夸美纽斯在教育工作的一切重要领域都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近代教学理论方面,他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贡献,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3.局限性:但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如他的教育思想具有过分浓郁的宗教气息,他对科学知识及教育科学的认识也不准确。
这些缺陷既有他本人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本身的局限三、论述题1.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个体知识经验、智能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思维的定势与固着以及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等。
(一)知识经验【2分】知识基础是个体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知识总量的多少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问题实质上就是对有关知识经验的综合应用(二)智能与动机【2分】智能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人们对解决问题的动机可以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动机强度不同,问题解决的效果也不同中等强度的动机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促进作用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问题复杂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上升的(三)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2分】1.问题情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时即形成情境。
问题的呈现方式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对问题的表征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难易和速度2.表征方式:问题表征就是对问题呈现的内化,是关于问题呈现的内在心理状态,是问题的目标状态、问题的已知条件以及由它们构成的问题起始状态在心理系统中的构造方式。
解决问题首先需要针对问题呈现形成问题心理表征(四)思维定式与功能固着【2分】1.思维定势: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做了特定加工的准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常常限制人的思维范围,并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人们一般把个体在思维活动中依赖于过去成功运用过的策略的倾向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使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呈现刻板化2.功能固着:指一种特殊类型的消极定势,是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它往往影响人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五)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2分】1.原型启发: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契机突然产生灵感,使梦寐以求、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迎刃而解。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学科知识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知识结构体系【2分】专门知识是个体正确和迅速解决问题的必要基础在保证掌握一定数量知识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在塑造学生知识结构时,不仅要保证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更要特别重视程序性知识的讲授(二)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注重对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2分】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该是要求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后能够解决的,问题过难,不易为学生所掌握;问题过易,则起不到应有的训练作用。
其次,学生在学科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大多属于结构良好的问题,而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结构不良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三)分析问题的构成,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2分】
问题解决的核心是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而差别消除的关键在于对问题本质结构作深刻剖析,从中把握问题解决的规律不仅能促使问题得到快而有效的解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运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去解释问题或者用画草图、列表、写方程式等方法来表述问题,这对于帮助有些学生回忆起相关的信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经常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表征问题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对问题灵活有效表征的经验(四)强调一般思维方法和具体问题解决技能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2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将一般思维方法和具体技能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应该让学生在获得具体解题技能的过程中掌握一般思维策略,从而最终学会思维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投入问题解决中,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教给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如元认知监控策略、启发式策略等。
(五)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训练,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分】一是要训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解题的自信心三是要求学生严谨地思考问题2.依据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和自身的教育实践,谈谈我们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在新一轮教师改革中,老师面临着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新的要求,这是机遇也是一种提高自身能力的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方案,只有老师切切做好自己应有的新要求,学生配合,才能为培养祖国的花朵做出最好的贡献!【2分】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1分】第二、从一昧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新的知识资源 【1分】第三、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
【1分】第四、实现教师之间更
第七、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 【1分】第八、削弱加之于孩子及家长身上的传统权威【1分】此外,新时代教师还要具备以下基本素养一、高尚的师德【3分】(一)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人文精神(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三)热爱集体,团结协作(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二、宽厚的文化素养【2分】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教师应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科学、正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自己所教专业融会贯通,能从整体上系统把握。
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三、专门的教育素养【3分】(一)教育理论素养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的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二)教育能力素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这要求教师善于从事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能够像医生那样进行“分析”、“诊断”、“假设”和“开处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三)教育研究素养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的、灵活的解决各种教育问题四、健康的心理素质【2分】现代社会教师的角色日益多样化,不仅社会角色更加丰富,职业角色也变得更加多样。
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
1.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八条目: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2分】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八条目” 其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2分】“三纲领”与“八条目”表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层层递进,由内及外,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和为政有极大影响【1分】2.课程
定义:(1)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1分】(2)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2分】内容:(1)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2)狭义的课程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更狭义的课程仅指一门课程【2分】3.德育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1分】。
广义: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
【2分】狭义:德育即道德教育一般来说,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事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2分】4.苏格拉底法简介:又称“问答法”“产婆术”,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1分】步骤:①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
②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③归纳是从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一般共性和本质④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2分】评价: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方法①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结论。
②问答双方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但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适用①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讨论的问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儿童。
【2分】5.修道院学校教育目的:最早作为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为普通世俗人士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是中世纪基督教主要的教育机构之一【1分】教育年限: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
【1分】教育内容: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最初不过是简单的读、写、算,随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成为主要课程体系【1分】教师: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1分】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与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
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1分】二、简答题1.简要叙述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一)定义【2分】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
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二)性质【2分】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校,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三)特点【4分】。
1.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学术自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容纳百家在稷下学宫的各学各派学术地位平等,欢迎游学,来去自由第二,各派之间相互争鸣与吸取2.尊师重道,待遇优厚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学者以非常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
学者的俸禄相当于士大夫的俸禄,可以专心做学问3.学无常师稷下学宫兼容各家各派,但对天下名士,都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学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4.不治而议论指的是既不担任具体职务,也不加入官僚系统,但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议论学者们既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同时君主又给予学者们极高的政治待遇5.学生管理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从《弟子职》中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四)历史意义【2分】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稷下学宫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它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议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游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此外,稷下学宫也留给人以思考,为什么齐国稷下学宫的成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政治的成功。
2.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为中国探索民族教育的新路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而生活教育思想则贯穿始终【2分】“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命题:
(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2分】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说,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生命的始终,教育也是如此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
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二)社会即学校 【2分】1.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高墙。
同时,劳苦大众只能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受到教育2.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社会的力量帮助学校进步,而学校的力量也帮助社会进步.(三)教学做合一 【2分】1.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2.“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3.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同时即知即传4.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要摆脱“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总体评价【2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正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生活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的理论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3.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分】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教育进行,教育作为传递文化、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的活动,能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从而为一定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创造重要条件。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分】现代社会强调法治,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由于科技向管理部门的全面渗透,国家对政治管理人才要求更高许多国家为了适应对政治管理人才的需求,设立了专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系科。
社会越发展,对政治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高,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就显得越重要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3分】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主要取决于该国的政体,但也与国民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
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越高,其国民就越能认识民主的价值,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越能履行民主的权利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2分】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著作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借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4.简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理论1.简介【3分】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并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发展人的能力的方法裴斯泰洛齐的突出贡献是把卢梭的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发展为教育适应儿童的思想,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使卢梭提出的教育适应人的本性思想有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2.内容【4分】(1)教育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化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基础之上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2)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裴斯泰洛齐还力图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依据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各科课程和教学内容,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教学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与自然活动的规律相协调首要的是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教学依据人的认识过程进行,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的概念。
在此原则下,提出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3.评价【3分】由于时代的局限,裴斯泰洛齐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和解释基本上是感性的,尚未清晰地揭示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并不十分科学,但他关于许多心理现象的探讨和描述以及依此强调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不仅成为他自己关于人的和谐发展论、要素教育论、简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对19世纪教育心理学化在欧洲一些国家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或种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5.简要分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1.定义【2分】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影响着个体对行为的选择,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坚持多久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
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来解释个体行为的启动和改变他认为:当个体面对一项挑战性任务时,是否主动、全力以赴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对工作性质的了解掌握情况;②根据经验对自己实力的评估判断,即自我效能感2.影响行为的因素
【2分】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强化)的影响,但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强化与行为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建立了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将期望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结果期望;另一种是效能期望。
(1)结果期望是指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这是传统的期望概念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选择(2)效能期望则指人对自己能否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项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会去进行那项活动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3分】(1)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多次失败的经验会削弱自我效能感。
(2)间接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别人的成败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3)书本知识和别人的意见通过阅读或跟别人交往获得的经验这种经验若得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支持,效果会更好(4)情绪唤醒水平高水平的唤醒会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而当人们不为厌恶的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5)身心状况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评估也会影响其效能期望4.功能【2分】(1)决定个体对某项活动的选择和坚持;(2)影响个体面对困难的态度;(3)影响个体新行为的获得和已获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状态。
5.启示【1分】自我效能感理论吸取了联结派和认知派动机理论的合理之处,突破了二者的某些局限,拓展了强化理论关于强化的含义,使之更符合实际,也扩大了传统认知学派关于期望的范围,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6.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是瑞士的发展心理学家,终身致力于个体认知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建构主义思想【2分】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此为儿童思维的萌芽期【2分】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儿童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表象思维阶段【2分】在这一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凭借表象思维,他们可以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延缓性模仿以及绘画活动等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本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刻板性、以自我为中心,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1)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2)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如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还不能同时关注两个维度,表现出思维的刻板性。
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称为集体的独白(3)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尚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他们在进行运算时还只能前推而不能后退(4)守恒是指不论物体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
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受直觉活动的影响,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2分】这一阶段相当于小学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
(1)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2)该阶段思维具有守恒性其中,守恒性还包括三个特征:①同一性:认识到一个物体的总量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还是原来的总量。
②可逆性:运算可以朝一个方向进行,也可以朝相反方向进行③补偿性:能同时看到物体总量在多个方面的变化,虽然在一个方面增加,但在另一个方面发生了同样量的减少,因此总量不变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2分】。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进行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完全具备进行以下思维的能力: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命题推理能力、组合分析能力。
三、论述题1.中国当前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你选择某一方面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对策(一)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6分】1.教育公共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已导致我国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变革,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的不平衡(2)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指农民工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料、监管和关爱,他们在生活、品德、心理出现的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二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受教育的问题上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打工进城上学,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甚至失去上学机会。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妥善解决,不仅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传统等影响,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不仅决定着每个孩子的未来发展与前程,而且事关每个家庭的生活变迁与幸福。
另一方面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城乡、地区、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严重不均衡,优质教育 资源供应的严重不足,教育机会的严重不公平,使得群众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做出无奈的选择。
(二)下面就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这一方面进行分析:原因分析:在配置教育资源时一定程度上将向城市、发达地区倾斜,起到了集中资源、迅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作用但造成了城乡教育基础设施、教育人员配备和教育质量的显著差异。
【3分】在基础设施上,农村地区不仅拥有的学校数量少、体系不完整,各种硬件设施也较为匮乏,在偏远山区还存在交通不便等问题而城镇往往是辐射其周边农村地区的教育中心,学校数量较多且体系完整,还拥有形形色色的教育培训机构和文化场馆;学校的硬件条件也普遍比农村学校优越,在一些省会城市的重点学校里,高科技的教学产品层出不穷。
【3分】在教学人员配备和教学质量方面,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发展前景不够开阔,既难以留住本地的、也无法吸引城镇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即便农村的学校能够出现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和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会很快流入城镇的重点学校,这就使得农村学校无法真正把握自己培养出的人才,从而无法凭借良好的教学质量来吸引关注和投资。
而城镇地区稳定而丰厚的办学资金极大地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优秀教学人才和学生,并能够以此为基础继续维持和增加其办学优势,形成良性循环【3分】解决对策:【3分】 (1)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
(2)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扶助经济困难家庭,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3)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应当对一些过于功利和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进行反思,尊重每一个受教育。
2.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制约性:【8分】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一)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水平(二)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背景与教育模式(三)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8分】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依据和主要体现。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4)相对独立性不等于绝对独立性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4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应该是建立在教育的制约性上的。
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育可以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但是一定要以其为基础,才可能继续发展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中体西用含义:“中体西用”是张之洞1898年在《劝学篇》中阐述的思想。
在突出“中学”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1分】内容:1.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其中张之洞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三纲的废除必然导致封建社会秩序的崩溃。
2.西学:也称“新学”,即西政、西史、西艺为新学西政是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史是指西方历史西艺是指近代西方科技【3分】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世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放在率先的地位上,然后再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1分】2.朱子读书法简介: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自己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
【1分】主要内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六种方法【1分】评价:朱子读书法六条均反映了读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朱子读书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其一,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其二,他的读书法主要是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未曾注意到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使读书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
【3分】3.京师同文馆简介: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后来同文馆由单纯的外语学校发展为以外语教学为主,兼习各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1分】特点:1.培养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2.学习“西文”“西艺”;3.能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采用班级授课制;5.封建等级性明显。
【2分】评价: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 ,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设立,表明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变为现实由于地处京师,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发的争执往往能够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由此,也决定了京师同文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象征意义。
【2分】4.导生制简介:贝尔—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1分】目的:为了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1分】基本方法: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1分】评价: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数额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因此,它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三十余年,并流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因而最终被人们抛弃。
【2分】5.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3分】学习风格对于学习质量、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国家,由于地域文化、教育制度的不同,学习风格是大相径庭;当然,即使是相同的地域及教育制度,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学习风格。
【2分】二、简答题1.北宋的三次兴学及其结果北宋实行崇文政策,重视通过科举制度网罗人士,但却忽视了兴学育才,学校制度受到很大冲击,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北宋曾有“三次兴学”之举意思是改革科举,强化学校教育。
【1分】(一)第一次兴学——庆历兴学【2分】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史称“庆历兴学”1.普遍设立地方官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学校教育,才能应科举2.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帖经、墨义。
明法科试断案,重视实践能力3.创建太学因原国子监规模狭小,不足以容纳学者,即修建讲堂,创建太学推行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了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对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第二次兴学——熙宁兴学 【2分】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史称“熙宁兴学”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依据成绩依次升舍的制度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
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用,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三)第三次兴学——崇宁兴学 【2分】由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史称“崇宁兴学”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次兴学。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规定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生每三年根据考试成绩升入太学不同斋舍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四)影响【3分】北宋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北宋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前两次,这三次兴学是对北宋“兴文教”政策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
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宋时期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后代封建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简述教育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3分】1.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
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使其符合社会价值标准与目标的活动,是在相关的认识与交往活动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主要表现为:(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认识现实世界(2)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4)制约性学生的认识过程还受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制约(二)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 【4分】1.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认识活动,而是社会群体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认识活动它离不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离不开人们的共同生活。
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所以,有目的地进行的教学也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并通过社会交往与联系社会生活来帮助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与社会价值2.教学还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运用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常常有意识地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进行问答、讨论、交流、互助,以便学生获得启发、进行思想碰撞与反思、集思广益与加深理解,并学会应用,使教学中的认知活动进行得更加生动活泼而有效。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3分】1.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过程其中,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进行认识及交往的活动是教学的基本与基础的活动;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价值目标实现则是在这个认识及交往活动过程中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2.要使教学过程强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自觉地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就应当使教学成为教育性教学和发展性教学,这是现代教学的追求与特点赫尔巴特早在19世纪便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概念,以后一直成为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它要求教学内容应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教学过程应有jiqing的价值追寻与叩问,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深受启示、熏陶与教益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一)人本主义【2分】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的后天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自然和社会,这些都表现了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二)古典主义【2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古人许多的见解如课程设置上的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是进步的(三)世俗性【2分】。
从教育目的或是课程设置等方面来看,人本主义教育都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四)宗教性【2分】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
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文色彩的宗教性(五)贵族性【2分】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君主、侍臣、绅士等上层人物。
4.简述要素主义教育学派的理论1.简介【2分】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1938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等人。
2.主要观点【2分】(1)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的、共同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2)在民主社会中,应该通过学校教育“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遗产最宝贵的要素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核心”;
(3)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尽可能高水平地保持共同的文化,因而“包括这些要素在内的一个各门特殊学科的教学计划应当是民主教育制度的核心”3.主要内容【2分】要素主义激烈批判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下降。
(1)强调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2)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4)同时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4.特点【2分】(1)学校教育必须系统地向学生传递民族文化以培养文化同一性;。
(2)学校课程要强调系统性、逻辑性和学术性,以有利于学生智力的训练;(3)学校教育必须严格训练和严格考试,以保证教育的质量;(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具有“权威性”,以有效地传递民族经验5.评价【2分】。
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如要求美国普通中小学重新审查它们的课程计划,以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素主义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策略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其中一些被采纳为国家教育政策。
如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中,要素主义教育家特别强调“新三艺”(即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他们还强调必须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认为实用主义教育所谓的“做中学”是没有普遍意义的等要素主义在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的影响。
5.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及心理过程(一)含义【2分】问题解决一般是指个体通过应用并超越过去所学规则以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个体必须对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进行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如下:(一)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2分】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理解问题中语句的含义,理解问题的整体情境,对问题进行归类成功的表征问题要完成两个小任务:第一个是语言理解,即理解问题中每个句子的含义;第二个是集中问题的所有句子以达成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
(二)寻求解答、确定认知操作阶段【2分】寻求解答、确定认知操作的过程就是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种类: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1)算法式: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直到选择一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即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 (2)启发式:所谓启发式,指个体凭借已有的经验,采用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反推法三种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即将目标划分为多个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然后寻找解决每个子问题的方法。
②爬山法:即基本思想就是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点邻近的未被访问过的任意一点,向目标方向移动,逐渐逼近目标 ③逆向反推法:即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问题,然后寻找解决每个子问题的方法 (三)执行策略阶段。
【2分】当表征某个问题并选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下一步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 (四)评价结果阶段【2分】当选择并完成某个解决方案后,还应对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选择的策略是否合适,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等。
评价结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能够证实这种解答的证据,对解答进行核查6.学生学习的特点(一)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2分】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促进自己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1分】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活动来接受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构建意义的自主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三)学习内容的间接性【2分】在经验传递系统中,学生主要是接受前人的经验,而不是亲自去发现经验,因此,所获得的经验具有间接性。
(四)学习的连续性【2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表现在前后学习相互关联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后面的学习又是前面学习的补充和发展(五)学习目标的全面性【2分】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形成行为习惯以及培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
1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互动
(一)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越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另外,教师还应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要关怀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要关怀民族、人类的现实生存境遇和未来发展前景。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杜威所谓的“天国引路人”(三)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教师的劳动既具有个性化,又具有集体性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为教育服务的工作人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热爱、尊重并依靠教师集体,最大效度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都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都能首先自律。
二、宽厚的文化素养【4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其能力,促进其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教师应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科学、正确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自己所教专业融会贯通,能从整体上系统把握,这样才能深入浅出,高瞻远瞩,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三、专门的教育素养【4分】(一)教育理论素养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二)教育能力素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这要求教师善于从事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能够像医生那样进行“分析”“诊断”“假设”和“开处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能力:1.课程开发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引导与创新能力(三)教育研究素养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还是在教育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改革,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都有资格也有条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他们从事的教育或教学研究。
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各种教育问题四、健康的心理素质【4分】现代社会教师的角色日益多样化,不仅社会角色更加丰富,职业角色也变得更加多样,频繁的角色转换和多方面的角色期望,使得教师时常发生角色冲突。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败,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
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1分】 (2)职前培训(师范教育)与在职培训即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近几年,较有成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有: ①教师发展学校②校本培训【1分】 。
(3)制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①认识自我及所处时间与空间环境;②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③制定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④评价发展计划 【1分】 (4)进行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1分】 (5)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1分】 (6)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入职辅导是学校为新教师适应环境安排的一个有序计划,主要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1分】 (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1分】 2.评价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其中主要包括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分】(一)个人本位论1.定义【2分】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等2.主要观点【3分】(1)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2)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具有内在自我实现趋向(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3.基本评价【3分】积极方面: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这种把个人本位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消极方面: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满足个人的需求与谋求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则是片面的、错误的、不可取的(二)社会本位论1.定义【2分】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于社会的需要,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那托尔普、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凯兴斯泰纳等2.主要观点【3分】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3.基本评价【3分】积极方面: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时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消极方面:仅仅把人看作工具,而不是同时也看作目的,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完全抹杀了教育在发展和完善个人上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在满足个人发展与完善的需要,也是不正确的、片面的、必须避免的(三)总结【3分】。
对待两种理论的正确态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是对立统一向前发展的。
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综合实践活动定义:指在教师指导下,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实践活动,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分】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分】要求: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的教育,提升自我设计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具有践行、力行、笃行的素质【2分】2.学园简介:柏拉图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存在900多年,影响深远。
柏拉图创办的学园被视为雅典第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在各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在外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3分】学园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学等学科,并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进行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成为希腊的哲学和科学中心。
【2分】3.骑士教育简介: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它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1分】教育目的:以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为目的训练标准: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1分】教育内容:“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XX、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1分】阶段:①家庭教育阶段;②侍童教育阶段;③侍从教育阶段【1分】评价:骑士教育旨在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其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质,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
【1分】4.潜伏学习潜伏学习又称隐匿学习,它是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过程潜伏学习在无奖赏时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
【3分】潜伏学习又称隐匿学习,它是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过程潜伏学习在无奖赏时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
例如,在没有直接奖赏时,收集和储存信息,以备将来之需【2分】二、辨析题1.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分】不平衡性:【3分】(1)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2)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而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分】2.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对立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是相对立的【1分】(1)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二者并不相互对立的。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棑斥【2分】 (2)受教育者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不同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经历与经验和不同的智慧品质,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等方面也不完全一致,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
因此,全面发展必然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必然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2分】3.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因此人的一生流体智力都是在生长的此说法是错误的,【1分】混淆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概念。
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即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会随年龄的老化而衰退,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2分】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并且不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衰退,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常识等。
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成年后不但不衰退,反而会上升【2分】4.学习引起个体的行为发生变化,因此,一个人行为发生了变化可以判定发生了学习此说法是错误的。
【1分】理由:学习是指经由反复经验或练习而导致有机体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其实质有以下含义首先,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再次,学习的发生是由反复经验或练习所引起的。
最后,学习是一个行为变化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行为变化的结果【4分】三、简答题1.简述清朝末期的教育改革(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壬寅学制”【1分】1902年颁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但是没有实施。
(2)“癸卯学制”【1分】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1904年1月颁布执行这个章程规定了学校系统,除制定各级各类学堂章程以外,还制定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该学制也称癸卯学制。
(二)废科举、兴学堂【2分】由于科举考试的步骤更加烦琐,命题不合理,形式主义严重,摧残人才;科举制度在使学校完全沦为附庸的同时,导致新式学校也成了科举的附庸,科举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严重败坏社会和学校的风气,毒害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所以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
(三)建立教育行政体制【2分】随着新学制的颁布实行,以及废除科举后为适应教育形式的新变化,教育的行政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以便于加强教育管理(四)确定教育宗旨【2分】1906年,针对民权思想的流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忠君、尊孔”是中国政教所固有的,应该予以发挥,这是明显保留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旧学;“尚公、尚武、尚实”是要求学生学习操练、办军事学堂,学习科技知识,以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军事教育的要求(五)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1)留日高潮【1分】①清末新政后,在清政府多次的倡导之下,留日学生逐年增加②1905年废除科举后,士人为寻求近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造成留日高峰③中日两地地理、文化较为接近(2)庚款兴学【1分】①《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从1902年到1940年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
②1908年,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建议中国政府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仿效,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
2.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2分】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在历史的进程中,当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代替旧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时,新兴的统治阶段为了自身的利益,必定垄断学校教育。
阶级社会的教育都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是一定社会进行统治的工具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中以及教育为谁服务,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主要体现在:第一,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第二,统治阶级利用经济的力量如审批、调拨教育经费等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第三,统治阶级还利用意识形态上的优势,通过编写教材、审订教科书、发行各种读物等途径来决定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2分】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权益要求的集中体现。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其政权力量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制度和方针、政策,规定学校教育的课程与内容,确保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为推进其经济政治制度服务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才能为全体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的意愿和需要,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2分】让哪些人受教育,受到何种程度的教育,都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在古代阶级社会,统治者极力垄断学校教育,劳动者及其子女被排斥在学校门外;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子女虽然能够上学读书,但受到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的限制,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实现受教育权利机会均等,使每个人的个性获得全面发展。
(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2分】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条件下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特定社会的教育结构也是由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还制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可见,教育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教育的目的与方针政策、教育的课程与内容以及教育的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2分】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分】1.学生状况的复杂性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主要是发展变化中的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2.教师任务的多样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别学生3.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广泛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学生入校后,仍然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二)教师劳动的示范性【2分】教育是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活动,它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具有示范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具有尊敬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以教师为表率的所谓“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信(三)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3分】教师劳动创造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他的工作对象——学生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出及时反应、妥善处理的应变能力上,即教育机智。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活动必然会有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历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积累,包括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深入地亲近与了解学生,熟能生巧地、机智地开展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活动呈现创造性。
(四)教师劳动的专业性【3分】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根本上肯定了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4.简述《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简介: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之后,美国朝野震惊,开始反思自身的教育问题,并将教育提高到保卫国家的国防高度,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
在此背景下,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2分】2.内容【5分】(1)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新三艺”)的教学为提高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要求大力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视听设备、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师资的质量。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术训练(3)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并升入该类机构,以便培养拔尖人才(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
该法规定,从1959年到1962年,由联邦政府拨款八亿多美元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3.意义:《国防教育法》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3分】5.简述改造主义的主要观点1.简介:改造主义教育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改造主义教育宣称,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来重新解释西方文明的价值观点,并对过去的教育理论进行“改造”,以便通过学校教育来“改造”社会,为创造一种新的世界文明开辟道路,代表人物为康茨、布拉梅尔德。
【2分】2.主要观点【3分】(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3)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4)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5)教师应该进行民主劝说的教育。
3.特点【3分】(1)改造主义者与实用主义教育之间有着许多相似性;(2)改造主义教育自称是“危机时代”的教育理论;(3)改造主义教育具有折中主义的特点,把永恒主义教育和要素主义教育的不少观点结合到自己的模式里去。
4.评价【2分】改造主义教育虽然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因为与美国的社会性质不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影响不大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冷落和批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往往停留在空泛的理论上,而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6.维果茨基的理论中,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维果斯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的制约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 【1分】维果斯基认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
①一种是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②另一种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维果斯基指出,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的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
【2分】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表现有五个方面: 【7分】(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指心理活动是主动的、随意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指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儿童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的发展、日常生活经验的增多,促进了他们认知活动的。
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发展 (3)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们的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认知结构的转换性和自调性增强,形成了更高级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断地社会化,其心理发展才能趋向成熟,儿童才能成为社会的人 (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龄向另一年龄过渡时的增长和发展,而主要是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个体机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分析题1.试述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的不同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2分】(1)共同点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更高尚的人物【4分】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二者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4分】(2)不同点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
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
【4分】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
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生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
【4分】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对于他们各自的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2分】2.教育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7分】。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以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是教学,它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写教材,然后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间、较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从而就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参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长征,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
间接经验的事实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7分】间接的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是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偏理性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的经验,是很抽象的,不容易理解,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已有的经验,才能认识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3.防止只重书本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6分】在处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教学史上曾经出现的两种偏向。
一种是主张书本至上,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的讲与听,导致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知识一知半解,形式主义另一种是在经验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过于注重学生经验的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这两种偏向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内在联系,违反了教学规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三舍法含义:“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主要内容是:将太学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
【2分】评价:“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三舍法”是对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3分】2.学在官府简介: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并由此而造成了“学在官府”。
【2分】原因: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导致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现象这就是“学在官府”的原因【2分】特点:“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1分】3.个人本位论定义: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等【2分】主要观点: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②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具有内在自我实现的趋向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3分】4.智者含义:智者,又称诡辩家或智术之师,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的教育活动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而且开始了集体教学【2分】教育目的: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1 分】教育内容:“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成为智者们的主要教学科目。
【1 分】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1 分】二、辨析题1.法家的绝对“性恶论”否定了教育的价值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法家强调绝对的性恶论并非否认教育的价值,而是以刑法教育的形式进行巩固统治。
【1分】法家主张人性利己说,认为人性都是“利己”和“自为”的,要通过教育改变人性,使其为他人考虑,绝无可能法家强调治国必须靠高压的政治、法制手段,无须用温情脉脉的教育感化【2分】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荀子也讲人性恶,但他是为例强调礼依之教的重要,是为了肯定教育的重要作用;而法家讲人性自私是为了强调严刑峻法,说明只有严刑峻法才能使恶人就范推行“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同时采取禁私学来控制统一人们的思想。
【2分】“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以法为教”要求在社会实行普遍的法治教育,使维护封建统治的法令深入人心“以吏为师”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
“以吏为师”还包含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和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3分】除此之外,法家还进行禁私学法家认为,私家学派的存在造成思想的纷乱和不统一,导致了“乱上反世”。
为了达到政治强权而实现国家富强,进而实现统一各国的愿望,法家采取的一大措施就是统一思想和禁止人说话,定法家思想于一尊,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繁荣的百家争鸣法家这种禁私学、学术思想择一的做法,也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统治的先河。
【2分】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说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外在条件,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2分】(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分】 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4分】①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②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且能够选择、改造环境以求自身的发展 (3)总之,一个人发展到什么程度,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但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环境只是影响人发展的外在条件【2分】3.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2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4分】。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4分】 4.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此说法是错误的【2分】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
所谓经典性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成为条件反射【4分】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正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行为,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如吹口哨、小孩丢掉一个玩具又拿起另一个玩具等【4分】三、简答题
1.简述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一、三大文教政策(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在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时,提出“独尊儒术”等三条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汉代政府的三条文教政策汉初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宽松政策,给各学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危及政治思想的稳定。
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于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从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学说采取排斥态度,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
(二)取士上:太学和察举1.兴太学以养士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是为了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实行察举,任贤使能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同时强调“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
“材”“德”都是以儒家的经术和道德观念为标准的,这对促进儒学确立独尊地位也有一定的作用二、具体措施根据董仲舒的这三项建议,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三项措施:(一)专立五经博士对儒家的“五经”皆置博士,而对原先设立的传记、诸子等博士则不置废止,最后促成独尊儒术的局面。
(二)开设太学博士从一种朝廷的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为主要职能的学官,标志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生(三)确立察举制儒家学者受到特殊优待,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术取士的新局面三、意义1.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都以儒学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2.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博士的殊荣只许给儒家学者,太学里传授的是儒家经典,高官厚禄也只送给那些精通儒学的人3.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一)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2分】 19 世纪后,各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了有关普及义务教育的具有强制性质的法律在 20 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国家由教育的极端落后向普及教育迈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学校教育的普及将古代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成现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满足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解放(二)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2分】 随着工业化大发展,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教育的阶级性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受到来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方面的批判。
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 (三)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2分】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 (四)教育制度逐步完善【2分】 现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需要确定一定的规范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于是,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五)综上所述,【2分】 教育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斗争和曲折,但从总体趋向上说,人的教育权是逐步扩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因素是逐步增强的,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逐步凸现的;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提升人的地位与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不断更新属于人的世界。
3.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1)定义:【2分】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2)特点:【6分】第一、重视对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目的与目标 第二、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第三、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3)评价:【2分】 优点: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基础,也易于教师教授。
缺点:忽视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容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学生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等弊端4.简述巴特勒法案1.简介:为了进一步改革英国教育制度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
【2分】2.基本内容(1)国家: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同时设立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和建议【1分】(2)地方: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地方教育当局负责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
【1分】(3)义务教育: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父母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保证在册生正常上学的职责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1分】(4)其他:要求改革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等。
【1分】3.意义【4分】(1)《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法令它结束了英国战前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
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英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至此,形成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基本上建立了初等、中等、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5.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1.结构: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因此,要促进新教材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教材有关的观念2.核心: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发生相互作用时才得以发生的,这种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有意义的同化。
3.按照新旧知识概括水平及其联系方式的不同,他提出有意义学习三种认知同化方式:(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是将概括程度较低或包容范围较窄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较高或包容范围较广的适当命题或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分类:派生类属、相关类属(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是新概念、新命题具有广泛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将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如先知道苹果、鸭梨等具体概念,然后学习“水果”,知道“水果”是各种水果的总概念。
(3)组合学习也称为并列学习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如先学习苹果概念,再学习鸭梨概念。
6.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一、社会规范的遵从(一)含义【2分】遵从是社会规范学习的初级接受水平,也是规范认同和内化的基础社会规范的遵从指行为主体的内在需要与外界要求不一致,但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二)特点
【1分】1.社会规范遵从的盲目性2.社会规范遵从的工具性3.社会规范遵从的情境性,有时也表现为被动性(三)分类【1分】遵从现象可以分为从众与服从两种类型(四)影响社会规范遵从的因素【1分】1.群体特征的影响。
2.外界压力的影响3.个性特征的影响二、社会规范的认同(一)含义【2分】社会规范的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较高接受水平,属于社会认同范畴,是指个体在认识、情感上对社会规范的吸收,将社会期待转变为个体对自身的期待,在行为上与社会规范一致。
社会规范认同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确立自觉态度、形成品德的关键阶段(二)特点【1分】认同作为社会规范学习的中间过渡过程,表现出不同于社会规范遵从阶段的特点1.具有自觉性 2.具有主动性 3.具有稳定性。
(三)类型【1分】社会规范认同分为榜样认同和价值认同(四)影响社会规范认同的因素【1分】1.榜样的特点;2.规范本身的特性;3.强化方式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教学中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6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他们的知识掌握,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并把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才能发展智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类的智力同样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攀登科学的高峰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7分】
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知识不等于智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智力发展的高低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性质、难度、分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透彻度、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与活动的状况以及运用知识的自觉能动的程度紧密相关。
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活动透彻的理解知识原理,掌握学科结构,启发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和论证,能自如的甚至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智力获得高水平发展。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注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7分】近代教育史中,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两者主张都很片面,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分裂开了。
今天教学中,有的强调“双基”教学,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反思有意识地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的过于强调教学活动性质和创造性,两者都具有片面性,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进行述评1.基本含义:卢梭针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端,提出了自然教育原则,即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其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2分】2.教育核心: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4分】(1)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有“回归自然”、远离喧嚣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2)他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
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育“回归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3)总之,“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3.教育目的: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按照他的论述,“自然人”有以下主要特征【4分】(1)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4)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自食其力无须依赖他人为生,这是独立自由的可靠保证(5)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
4.教育要求【4分】(1)儿童有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他呼吁人们既不要把儿童当成待管教的奴仆,也不能把他作为成人的玩物(2)反对灌输:卢梭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就向他们灌输种种原本是要求于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
在任何事情上都让大自然按它最喜欢的办法去照顾孩子,成人不必干预教育只需遵循自然,沿着它给你指出的道路前进(3)消极教育: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就是消极教育其依据是人性本善、自然皆善。
善良的天性既然已由自然赋予,那么只要不受外界污染,儿童必能健康成长(4)自然后果律 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他们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服从于自然法则结合具体事例,使他们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受到教育。
这就是“自然后果法”卢梭强调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5.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征,卢梭把自然主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6分】(1)婴儿期(0~2岁):这一时期主要进行体育,其任务在于通过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增强儿童的体质。
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条件(2)儿童期(2~12岁):又称理性睡眠时期主要进行感觉教育,使他们通过感觉XX的运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卢梭主张,首先是发展触觉,因为触觉不仅能提供事物的形象和表面,而且比其他的感觉更为可靠;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是发展听觉。
但听觉的发展应该注意与语言的发展联系起来对这一时期的儿童不要直接进行理性教育,不要强迫他们去读书,在感觉教育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上,卢梭把它们完全分割开来,是片面的(3)青年期(12~15岁):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智育的任务在于发展智力,培养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卢梭强调从自然中学习,他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为此特别重视动机、兴趣和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他还主张使用发现法教学、直观教学、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方法上,卢梭主张要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独立观察和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卢梭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儿童必须学会劳动,学会从事一种职业劳动不仅可以谋生,还能够促进理性的成长,并直接影响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这种重视劳动的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4)青春期(15~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激发青年自然涌现的善良感情,发展他们的理性,使其在行为中接受道德的磨炼在道德教育上,卢梭主张,从天赋良心与自爱出发到爱亲近的人再到爱全人类,激发青年自然涌现的善良感情,发展理性,在行为中接受道德的磨炼。
在信仰教育上,卢梭提倡自然神论他反对传统的宗教教育,要求青年凭着良心和理性信奉上帝,甚至主张由受教育者自己选择宗教信仰在性教育中,关键是顺从自然的发展,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诱惑,养成克制情欲的习惯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真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致良知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是用“心学”来阐明这一观点的“理”存在于“心”中,“心即理”;“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也是伦理道德观念。
“良知”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良知”不会泯灭然而,“良知”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4分】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
【1分】2.大学区制(1)1806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颁布了《帝国大学令》法案主要内容: ①设立帝国大学是法国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并根据《帝国大学令》实行大学区制,全国共划分为29个大学区,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
【1分】②帝国大学设立总监,由皇帝亲自任命,大学区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向帝国大学的总监负责 【1分】③帝国大学下设30人组成的评议会,协助总监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1分】④帝国大学下设若干名督学,负责各大学区的教育巡视工作,并向帝国大学总监及评议会提交有关巡视报告。
【1分】⑤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都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1分】3.活动课程定义: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其中主要代表人物。
③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2分】评价:优点:有利于促进儿童学习的积极性缺点:活动课程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确定的目的以及任务的达成;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1分】。
4.自我效能感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影响着个体对行为的选择,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坚持多久【2分】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1分】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来解释个体行为的启动和改变。
他认为:当个体面对一项挑战性任务时,是否主动、全力以赴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对工作性质的了解掌握情况;②根据经验对自己实力的评估判断,即自我效能感【2分】二、辨析题1.教育目的是人制定的,所以是主观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目的的制定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2分】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2分】(一)教育目的制定的客观依据:【2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目的制定的主观依据:【2分】社会需要;理想人格;人性假设;哲学观念因此教育目的的制定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前提【2分】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多种角色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多种角色,教师有一个“角色从”。
【2分】教师角色丛是指与教师特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明确教师角色观念,扮演好教师角色角色观念是指教师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以及按照角色要求履行的角色义务和角色行为的意识教师角色包括:。
(1)“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2分】教师是儿童继父母之后所遇到的另一个权威,家长的代理人,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把教师视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关爱(2)“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2分】通过自身的言论、行动、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并启发他们的智慧、解除他们的困惑,促进他们的个性全面发展(3)“管理者”的角色【2分】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这主要体现在建立班集体,制订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
(4)“心理调节者”的角色【1分】教师应积极适应时代,社会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基本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5)“研究者”的角色【1分】教师应积极的参与教学研究,教学实验与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质量。
3.场独立型的人适合学习人文知识,场依存型的人适合学习数理知识此说法是错误的【2分】具有场独立认知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ganrao;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4分】场依存型的人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
【4分】4.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教育革新运动此说法是错误的【2分】1.简介【2分】新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又称新学校运动它最初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新教育运动初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育家利茨和法国教育家德莫林等人进入20世纪,新教育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怀特海和沛西·能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2.新教育运动中著名的实验学校【4分】(1)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1889年,英国人雷迪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
这所学校以11-18岁的男孩为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是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学校宗旨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的健全发展,重视儿童的个性特征,使儿童成为完人新学校破除古典的传统课程体系,强调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全面发展。
(2)德莫林的罗歇斯学校: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做法,在法国开办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该校重视师生之间的家庭式的亲密关系,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开展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被称为运动学校。
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4)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1907年,德可乐利创办生活学校(或称隐修学校),生活学校的教育对象为4—18岁的儿童,从幼儿园到中学一体化学校不仅仅是教学教育机构,还是一个实验室、活动室甚至工厂车间,目的是使儿童通过实践活动(提供环境)把学习和日常生活结合(教育与生活结合)。
学校强调儿童的本能和兴趣,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设置课程,打破分科,将知识分为个人和环境知识,个人分为四大需要,再把环境知识结合到四大需要中,构成兴趣中心,组成教学单元,从而形成了德可乐利教学法德可乐利的学校对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评价【2分】新教育思潮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重新认识新教育家们创办的一系列新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了20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
另一方面,新教育家们思想注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三、简答题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的选官制度为维持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选士制度保证士族优先做官的权利。
【2分】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为上上、上中、中下、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收据【3分】九品中正制选举法全为世家大族所操纵,限制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
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3分】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到了隋朝,此制度被废除【2分】2.严复的三育论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在《原强》中首
国民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水平,中国要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就必须从提高国民这三方面素质着手,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才可谓是真国民【5分】(1)“鼓民力”是指提倡体育,发展国民有健康的身体【1分】(2)
“开民智”是指全面开发人民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1分】(3)“新民德”是指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观念意识【1分】严复希望通过改革教育来全面提高国民素养,以实现救亡图存,进而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反映了他对教育作用的高度重视。
他提出的德、智、体三育兼备的教育目标体系,无论是其结构要素,还是各育的内容,都基本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模式【2分】3.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3分】
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教育进行,教育作为传递文化、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的活动,能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从而为一定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创造重要条件。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分】现代社会强调法治,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由于科技向管理部门的全面渗透,国家对政治管理人才要求更高许多国家为了适应对政治管理人才的需求,设立了专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系科。
社会越发展,对政治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高,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就显得越重要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2分】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主要取决于该国的政体,但也与国民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
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越高,其国民就越能认识民主的价值,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越能履行民主的权利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2分】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著作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借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4.教学的任务确定教学任务,不仅要依据教育目的,而且要考虑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1分】据此,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识、技能和技巧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二)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2分】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要求,而且是有效的高质量地教学的必要条件,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情感与态度【2分】学生个人的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是构成他们的灵魂、个性的核心,制约着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向与动力,从而也深刻地影响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任务。
(四)总之,知识、技能、技巧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不同学科内容的教学,对三者关系的处理有不同的特点科学文化课的教学,一般都从传授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技能和技巧然而,技艺性很强的音、体、美等课程的教学则不同,多从技能的教学入手,并配合技能的教学讲解相关的知识、要领与原理。
【3分】5.基督教教育的特点1.神学世界观:作为上帝最高级、最精巧的创造,人除了和动物一样生存之外,还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理解能力他能够认识抽象的东西,掌握真正的知识,这就是对上帝的敬畏与信仰所以,敬畏与信仰上帝被基督教看作人最基本的特征。
【3分】2.儿童观:教会要给刚出世的婴儿施洗礼,以后要严格控制儿童的欲望由于儿童的本性罪恶,要想控制儿童邪恶的本性并使其成为高尚的人就必须惩罚他们的肉体,压制他们的欲望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儿童的约束与惩戒成为中世纪教育的重要特征,戒尺、棍棒是中世纪学校不可缺少的工具。
【2分】3.知识观:基督教知识观的典型特征是以神学为最高学问,任何世俗学问都要服从于上帝的学说【2分】4.目的论: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基督教从其形成之日起就把传播教义、争取信徒作为重要目标,教育正是它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对人的教育过程就是使人摆脱尘世困扰,逐渐从世俗王国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人进入绝对真理的世界,成为具有纯粹信仰的人【3分】6.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一)简介1868年,日本建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天皇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史称“明治维新”,其中也包括对教育的改革。
【2分】(二)主要内容【5分】1.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进一步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在文部省之下,全国共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大学区设立大学1所;每个大学区又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中学1所;每个中学区又各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小学区设小学1所。
2.初等教育的发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为培养忠顺、爱国、守法的国民,对初等教育极为重视1886年的《小学令》则表现得更为务实:初等教育年限为八年,分两个阶段实施同时在一些贫困地区设三年制简易小学在课程设置上,小学一般开设修身、国语、作文、算术等课程。
高等小学则在常设科目之外,加设一至两门外国语课程3.中等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规范中等教育的发展,1886年颁布的《中学校令》规定:中学承担实业教育及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做准备的基础教育两大任务;中学类型分为寻常中学与高等中学两类,前者修业五年,由地方设置及管理,每府县设立一所,属普通教育学校;后者修业两年,每学区设一所,属大学预科性质,直接接受文部大臣的领导。
4.高等教育的发展:在1886年颁布《帝国大学令》,改东京大学为帝国大学,明确其任务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讲授学术及技术理论,研究学术及技术的奥秘,培养大批管理干部及科技人才在内部组织上,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及分科大学组成。
大学院侧重于学术和科学研究,分科大学则侧重于专门知识传授5.师范教育:政策支撑《师范学校令》将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师范学校与高等师范学校两类寻常师范学校由地方设立,招收小学毕业生,主要为公立小学培养教师和校长;高等师范学校由国家设立,招收寻常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主要为寻常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校长。
《师范学校令》要求师范学校必须以“培养教员应有的品德和学识”,使教员具有“顺良、信爱、威重的气质”为己任(三)评价【3分】总的来说,日本通过改革,使得封建教育向近代资本主义教育转变建立并完善了学制,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了中等和高等教育,为日本的发展做出贡献,提高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
日本在改革中善于吸收外国教育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这是其重要特点但明治维新自上而下进行,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使得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主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维护天皇制国家主义,向人民灌输尊君的封建思想,将日本教育纳入了军国主义政策的轨道。
这为此后教育军国主义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四、论述题1.论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6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有效教学的普遍规律。
教师受过专门训练,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教学,借助老师的教导与帮助,才能简捷有效地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身心发展水平,成为社会需要人才就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正确发挥,都有赖于教师的激发与引导,否则往往导致盲目、自发与低效。
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首先是由教师教得好坏决定的,一般来说,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7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就是说,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天性要珍惜、爱护、循循善诱。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7分】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片面性(1)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主要依靠教师。
他们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的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2)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指责传统教育以学科为教学的中心、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宰,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因而主张进行重心转移的革命,把儿童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着学生转。
但是,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盲目探索,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不利于造就现代科技人才,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总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受诸多因素影响,极其复杂多变,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所以,最可靠的措施只能是普遍提高教师的修养和水平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沟通,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与创造性,这样
2.联系实际说明促进知识迁移的措施我们的教学应该为迁移而教,把迁移渗透到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去主要措施有:1.促进陈述性知识迁移的措施【5分】(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3)注意学习材料的共同性,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2.促进程序性知识迁移的措施促进学生智慧技能的迁移,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5分】(1)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掌握产生式规则;(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熟练解决问题;。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促使智慧活动内化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迁移,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5分】(1)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2)教师的示范与讲解要准确清晰;(3)加强学生的练习与反馈3.促进认知策略迁移的措施【5分】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2)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3)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行策略训练;(4)制订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5)变式与练习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苏湖教法
简介: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是北宋学者胡瑗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进行分斋教学【2分】教育方法:教学提倡中要循循善诱,能联系实际或利用直观;提倡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1分】影响: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2分】2.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和重要组成部分,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的共同点是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
,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的权利,获得知识文化,改变生存状况【4分】这一时期平民教育活动,客观上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普及了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往往充满空幻的、消极的劝告,实际上使得平民幻想一个美好的境界却没有给他们指出达到此境界的道路。
【1分】3.教学评价定义: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
【3分】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为了解、诊断、评定、调整与促进教学服务的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2分】4.上位学习定义:上位学习是新概念、新命题具有广泛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将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
【3分】如先知道苹果、鸭梨等具体概念,然后学习“水果”,知道“水果”是各种水果的总概念【2分】5.成就动机阿特金森提出,期望——价值理论,即成就动机理论【1分】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绩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
【2分】阿特金森认为,人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力求成功倾向;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倾向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2分】6.教育生活准备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并将评价知识价值的标准定义为对生活、生产、个人发展的作用,知识对生活的作用越大则价值越大。
【2分】根据这个标准,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从而反对古典主义不实用的知识和教育,斯宾塞根据上述划定的知识的价值高低理论来选择课程,从而形成独特的课程理论【3分】二、简答题1.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一)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分】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即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才尤其是学校教育,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科学知识。
故文化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特性与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特性与水平(二)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背景与教育模式【2分】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着教育模式,如东方文化模式是追求和谐、崇尚德行、关注整体;西方文化模式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
受这两种不同文化模式影响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等各个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三)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传统与变革【2分】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我国的文化传统既具有许多积极的内涵,也具有不少消极的因素。
在价值取向上,重视群体和谐,强调以民为本,也讲求重德轻术、师道尊严、读书做官【1分】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思维与经验体悟,轻理论概括与逻辑推演,重知识的传承,轻创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等【1分】总之,我们在教育改革中遇到的许多阻力,究其根源,都与文化传统的消极因素有一定关系。
正确认识文化传统与教育的关系,对于指导现在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2分】2.课程目标的几种基本的陈述形式一般来说,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因此,目标的讲述也有相应的三种基本的方式。
【1分】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3分】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指向结果性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知识”领域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3分】。
所谓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指向体验性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3分】所谓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指向表现性的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作”领域3.简述教师角色冲突的主要表现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社会“楷模”与“普通人”角色冲突。
【2分】 社会希望教师“为人师表”或成为社会的楷模,但这种期望对教师要求过严、过高许多教师做不到也不愿做到,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 第二,令人羡慕的职业与实际地位低下实况的冲突 【2分】 一方面,教师头上与许多令人羡慕的“桂冠”,被誉为“人类的工程师”;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地位卑微,由于分配不公,教师在经济上拮据,捉襟见肘。
第三,教育者与研究者角色的冲突 【2分】 教师的角色要求他时时与儿童维持一种密切而持久的关系,这种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使许多教师产生被“抽干”的感觉,形成教师教书育人与研究创新的矛盾 第四,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2分】 调节这些冲突,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1)客观上:第一,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肯定他们的劳动;第二,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第三,提供教师进修和发展的机会;第四,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1分】 (2)主观上:第一,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第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开阔,乐观自信,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第三,努力工作,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第四,根据自己所面临的角色冲突,灵活处理,做到轻重缓急。
【1分】 4.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3分】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如下: (1)外部条件(客观条件)【4分】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即材料本身能与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也就是说:②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首先,在学生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其次,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2)内部条件【3分】包括三方面: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第三,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们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5. 比较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异同概念: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并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专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2分】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的选官制度为维持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选士制度保证士族优先做官的权利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行,此制终被废除【2分】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共同点:
同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才德都曾成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法体现【3分】不同点:察举制出现条件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的制度。
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九品中正制是在东汉末,天下大乱时,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管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品第偏重门第高低为选材标准【3分】6.简述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成果,总结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他所著的《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他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分】(一)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2分】1.教育目的(1)宗教目的:达到“永生”(2)现实目的:培养有学问,道德和虔信的人2.教育作用
(1)对国家、社会的作用:教育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2)对宗教的作用:通过教育去培育学问、道德和虔信的种子,从而步入天堂(3)对人的作用:成为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二)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2分】。
1.普及教育:夸美纽斯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普及教育的思想是其思想中的核心主题,普及教育的核心是泛智论,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他认为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进行教育,所有儿童都具备接受普及教育的心理素质。
2.泛智学校:“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指导原则之一,也是其普及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泛智教育表现为开办泛智学校3.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1)统一学制: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
(2)统一管理:①国家承担设立学校的责任;②国家承担督学的责任;③国家对教育的管理;④另外他还严格规定校长、教师、学生的职责,强调规章制度和纪律的作用(三)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1分】1.学年制:为了改变当时学校教学活动缺乏统一安排的无序状况,夸美纽斯制定了学校教学活动的学年、学日制度。
2.班级授课制:为了克服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式的个别教学的弊端,以及普及教育服务,夸美纽斯大力提倡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的显著特征是多、快、好、省,它能适应普及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其优越性更是个别教学无法比拟的。
(四)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1分】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规则”,是这个规则保证了宇宙万物的和谐发展因此“人们把规则叫作万物的灵魂”,“每一种服从自然命令的生物都将它的行动约束在恰当的限度以内”,所以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也都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规则,教育也是如此。
夸美纽斯提出了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要求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也有其本身的规则(五)夸美纽斯的贡献(评价)【3分】1.夸美纽斯是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地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他的教学理论包含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夸美纽斯是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色彩2.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他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呼吁开展普及教育,试图使所有人都能接受普及教育;详细制定了学年制度和班级授课制度;提出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编写了许多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可以说,夸美纽斯在教育工作的一切重要领域都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近代教学理论方面,他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贡献,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3.局限性:但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如他的教育思想具有过分浓郁的宗教气息,他对科学知识及教育科学的认识也不准确。
这些缺陷既有他本人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本身的局限三、论述题1.结合材料评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6分】教育在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有意识地为年轻一代的成长选择、建构、调控良好的环境,对他们的生活、交往、学习与实践等活动进行正确的教导、示范和辅助,并注重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引导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与自我发展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从各方面引领、关怀、维护他们的发展。
在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分化并不断强化教育这一点就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学校教育,使得影响人的发展过程加入了教育者这一主体,使环境成为经过选择、设计的环境,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与身心发展活动成为有指导、讲成效的活动,从而有意识地引领年轻一代由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以确保人类文化的代代传承与持续发展。
二、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传承文化科学知识来培养人【8分】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地为儿童的身心发展精心设置的一种环境,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把经过选择的、重新编排的、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作为精神客体与儿童互动,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使他们成人、成才。
(一)促进人的认识的发展知识是人类长期认识与实践的成果,是前人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如果一个人只依靠个人的直接经验,他的认识就会很狭隘,认识必定很肤浅例如:学生若是能够掌握和运用前人知识,也就等于继承和掌握了前人认识的资源和工具,就能比较便捷地认识世界,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实,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解释别人解释不了的疑难,重组别人不能重组的经验。
今天,在文字的基础上借助于网络与数字化信息,能更快捷有效地获取知识,使人类的认识又一次实现了新的飞跃(二)促进人的精神的发展知识蕴含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引导人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人文精神则引导人追求人生的意义与尊严,坚持自由、平等与公正,争取人的合理存在,向往人的解放。
这都不单纯是一个知识问题、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引导学生从知识、认识层面上升到人格层面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体验到什么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感悟到人何以生存、为何生存,才能真正形成人生智慧,具有人生理想和抱负,担当起社会责任、人类使命,才能成为“富贵不能XX,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挣脱奴性、物性的人。
(三)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知识及其运用能力是前人在认识事物、解决具体问题进行心理操作与行为操作的过程中提炼形成的结晶,因此,要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引导他们学习、理解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运用知识于实际,去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懂得从挫折、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修正错误,逐步掌握正确的方法与程序,提高自身的探究、发现、改进、建构与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四)促进人的实践的发展主要指促进人运用知识去指导、推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当学生通过学习获取了知识,认识了某种事物的特性,就能获得改造某种事物的可能性,也就推动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常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强调知识对促进人的实践发展的价值。
(五)因此教育要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知识、追求真知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的智能、品德、审美等方面都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三、学校教育对提高人的现代性有显著的作用【6分】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在人的现代性发展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教育之所以能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会了读、写、算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学到了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有关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应当自觉地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2.述评苏格拉底法1.简介:又称“问答法”“产婆术”,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4分】“产婆术”分为四步:【8分】(1)讽刺(或讥讽)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有可能学习(2)助产(或助产术)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归纳是从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评价【8分】优点: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方法(1)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结论(2)问答双方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受教一方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生吞活剥地背诵别人的结论。
缺点: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适用(1)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2)受教育者必须就讨论的问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儿童四、辨析题
1.课程内容即教材内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课程内容并非教材内容【2分】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总体上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2分】课程内容的选择(1)间接经验的选择 【2分】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间接经验选择的依据是科学理论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2)直接经验的选择 【2分】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直接经验选择的依据是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 教材内容受制于课程内容,必须反映课程内容,但教材内容不等同于课程内容。
【2分】2.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指导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指所有思想无所不包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分】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是说允许多种声音,多个学派并列存在,哪怕两种思想存在 对立学校也是鼓励其畅所欲言,而答不是摒弃,排斥,搞非此即彼的存在。
各种学问在大学自由 地研究和讲授,这也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发展起促进作用但是北大曾出 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盛极一时,许多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 面因此,这种说法不正确。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管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①“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他办北大的基本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蔡元培认为,大学之大,就体现在“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上【2分】。
②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决定了,一个真正的大学,应该使各派学说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他主张学术、言论、思想自由,反对学术上的门户之见【2分】③“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用上,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也为当时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
【2分】④“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原则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确立了大学学术研究的宗旨,奠定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基本格调【2分】3.智力高的人创造力也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分】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
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4分】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的结晶【4分】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庚款兴学1.背景:《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两,从1902年到1940年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1分】2.含义: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建议中国政府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
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仿效,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2分】3.管理:为了更好地实施庚款留美计划,中国政府专门拟定了《派遣留美学生办法大纲》,规定,在华盛顿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作为管理中国留美学生的机构,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留学生的考选派遣事宜。
【1分】4.评价:通过“退款兴学”,美国达到了“把中国的留学潮流引向美国”的目的,中国留学生的流向结构从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分】2.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它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两个方面【1分】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也是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对象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结晶。
【2分】教育活动都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都要表现为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2分】3.社会本位论定义: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于社会的需要,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那托尔普、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凯兴斯泰纳等【3分】主要观点: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③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2分】4.课程内容定义: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总体上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3分】依据:它体现在由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由各门课程标准分别规定的,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知识与经验水平和预期的学习活动及效果的需要而编写在教科书上。
【2分】5.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1分】认知风格与智力无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大多是自幼所养成的在知觉、记忆、问题解决过程的态度和表达方式认知风格是认知过程中的。
个体差异,是一个过程变量而非内容变量,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两极性和价值中性等特点【3分】认知风格种类繁多,如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思索型和冲动型、整体型和分析型【1分】6.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包括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的次数减少,或使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量增加,或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等情况。
【5分】二、简答题1.比较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异同概念: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并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专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2分】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的选官制度为维持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选士制度保证士族优先做官的权利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行,此制终被废除【2分】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共同点:
同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才德都曾成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法体现【3分】不同点:察举制出现条件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的制度。
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九品中正制是在东汉末,天下大乱时,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管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品第偏重门第高低为选材标准【3分】2.如何处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4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以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是教学,它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写教材,然后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间、较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从而就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参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长征,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
即使引导学生进偏理性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的经验,是很抽象的,不容易理解,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已有的经验,才能认识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3.防止只重书本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3分】在处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教学史上曾经出现的两种偏向。
一种是主张书本至上,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的讲与听,导致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知识一知半解,形式主义另一种是在经验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过于注重学生经验的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这两种偏向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内在联系,违反了教学规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3.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定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运用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发展动脑、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的含义,领悟知识的价值它是教学和学习应遵循的重要原则,由于学生学得的知识大多为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故教学更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解决好教学中的学与用的关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重构理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分】(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分】 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举出具体事例、回忆生活体验,想方设法联系有关学生的生活,唤醒与激活他们已有的经验、情趣与思考力,进行观察与思考、分析、领悟,这样才能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理解和掌握抽象难懂的学科概念与原理。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2分】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知识的运用,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业、实验等教学性实验这是教学中运用知识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多动手解决具体问题,必定要求他们多动脑筋,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养成学以致用的情趣。
其次,要在教学课文中,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际的学习活动,如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或从事一些实地观察、小发明以及生产劳动等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分】 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一个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
它要求把按学科知识的概念系统进行学习的方式,转换为按“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系统进行学习的方式,而且还要付诸行动 ④面,并采取与问题相称的可能的行动,以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简述中世纪大学的意义(一)简介【2分】中世纪大学是12世纪左右兴起的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师生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中世纪大学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而且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包括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等(二)特征【4分】1.基本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往往分文、法、神、医四科来进行2.学校管理:中世纪大学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
大学自治为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大学还利用教会、世俗政权以及各地方当局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到不少特权如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集体迁移的自由等等3.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前者由学生主管校务,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4.学位制度:大学的课程开始时并不固定,各大学甚至各教师自己规定开设的课程13世纪以后,课程趋向统一文科一般学制六年,属大学预科性质,学生结束文科的学习后,分别进入法学、神学或医科,学习有关专业课程。
中世纪大学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5.课程:中世纪大学包括文科、法科、医科和神科,教学语言是拉丁语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较为随意,各大学甚至是各教师自己规定13世纪以后,基于教皇的训令或者是大学的章程,课程方才趋向统一。
6.教学方法:中世纪大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演讲,由阅读、评注和介绍作业等部分构成,同时穿插不同程度的讨论演讲又分为普通演讲、特殊演讲和粗略演讲此外,还采用辩论的方法(三)意义【4分】1.对教育: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普及。
开始是世俗性教育团体,不受教会控制,使较多的人不受封建等级限制得到教育,符合当时新兴的市民阶级对世俗教育的要求2.对现代大学: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直接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现代大学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制度原则都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
3.对文化:中世纪大学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多种科学文化保存、交流和发展4.局限性:因为当时教会势力强,所以大学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5.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教育原则1.简介:20世纪30年代,永恒主义作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对立面而出现,且有传统教育特色,是西方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
【1分】2.主要观点【4分】(1)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人性不变,所以教育的永恒性质不变;(2)教育的目的培养永恒的理性;(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4)强调教师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3.特点【3分】(1)强调人的理性;(2)强调培养理性的途径是学习古典名著;(3)有着较突出的复古主义倾向4.评价:永恒主义教育提出的一些主张包含着合理的因素,对当代教育有着一定启迪的价值但应该看到,它的观点大多依赖于哲学的思辨,而缺乏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依据。
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思想,永恒主义教育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影响,但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范围不大,主要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2分】6.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有关的知识经验【2分】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及技能。
有关的知识经验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经验,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 (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2分】智能: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也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动机:动机是促使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复杂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提升 (三)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2分】(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也就是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一般而言,呈现的刺激模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越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越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 (2)表征方式 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知何表现的,问题表征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等。
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在一个错误的问题空间搜索,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四)思维定式与功能固着【2分】(1)思维定式 定势也称心向,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即个体经由学习积累起来的习惯性倾向。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阻碍主体用新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2)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惯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功能固着使人难以发现事物功能的新异之处,因此会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 (五)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2分】(1)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由于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因此原型启发有很大的作用。
(2)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又称直觉思维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暂时停下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去做别的事情,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周之后,他可能就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就是酝酿效应。
三、辨析题1.发展速度不同说明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发展速度的不同不能说明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指的是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2分】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4分】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4分】2.惩罚就是负强化此说法是错误的。
【2分】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若及时使之承受一个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甚至受到抑制,称为惩罚【4分】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即消失强化。
例如:学生表现不好,受到老师处罚,一旦处罚消除,这时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消极强化【4分】3.法国教育体制是地方分权式此说法是错误的【2分】(1)1806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颁布了《帝国大学令》。
法案主要内容:【4分】①设立帝国大学是法国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并根据《帝国大学令》实行大学区制,全国共划分为29个大学区,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②帝国大学设立总监,由皇帝亲自任命,大学区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向帝国大学的总监负责。
③帝国大学下设30人组成的评议会,协助总监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④帝国大学下设若干名督学,负责各大学区的教育巡视工作,并向帝国大学总监及评议会提交有关巡视报告⑤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都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2)主要特点: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全国实施学区制管理;学校机构必须有国家的统一批准,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拿破仑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对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6分】四、论述题
1.论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是明代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授徒讲学活动,形成了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阳明学派【3分】(一)内容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集中阐发了自己的儿童教育思想:。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3分】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3分】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而厌恶拘束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3分】这些内容的选择是为了培养意志,调理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其鄙吝,化除其粗顽,让儿童日渐礼义而不觉其苦,进入中和而不知其故,在品德、知识、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3分】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等教学应该留有余地,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不会因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二)评价【5分】。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2.结合材料,分析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一、高尚的师德【8分】(一)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人文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越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杜威所谓的“天国引路人”。
(三)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教师的劳动既具有个性化,又具有集体性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为教育服务的工作人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热爱、尊重并依靠教师集体,最大效度的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都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都能首先自律 二、宽厚的文化素养【3分】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教师应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科学、正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自己所教专业融会贯通,能从整体上系统把握,这样才能深入浅出,高瞻远瞩,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 三、专门的教育素养
【6分】(一)教育理论素养 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的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二)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这要求教师善于从事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能够像医生那样进行“分析”、“诊断”、“假设”和“开处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三)教育研究素养 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的、灵活的解决各种教育问题四、健康的心理素养【3分】现代社会教师的角色日益多样化,不仅社会角色更加丰富,职业角色也变得更加多样,频繁的角色转换和多方面的角色期望,使得教师时常发生角色冲突。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败,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
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六艺简介:“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具体划分:礼,即道德规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分】特征:1.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2.既重视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3.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2分】影响: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1分】2.鸿都门学性质: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宦官抵抗官僚势力而办鸿都门学的创办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
【3分】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它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2分】3.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同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事物(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分】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2分】具体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1分】4.智者派含义:智者,又称诡辩家或智术之师,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的教育活动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而且开始了集体教学。
【2分】教育目的: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1 分】教育内容:“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成为智者们的主要教学科目【1 分】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1 分】5.品德不良品德不良指经常发生的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违背道德规范,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处于违法犯罪边缘的行为【3分】学生品德不良的类型主要有:过失型、攻击型和压抑型它具有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
【2分】6.学习策略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2分】其中,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称为学习认知策略,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则称为学习监控策略。
【2分】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1分】二、辨析题1.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分】小学阶段(8-15岁):主要是“学其事”,如“事君、事父、事兄等”,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
“知其当然”小学的学习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小学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具体明确,教法要尽量生动朱熹特别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上分析了小学教育的必要性【4分】。
2.教师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资格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2分】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
【2分】3.所有的接受学习都是机械学习此说法是错误的【1分】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已有知识或经验的方式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2分】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所呈现的新知识大多数都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题、规则等,学生主要通过利用与这些新知识有关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的旧知识去同化它们,通过这种同化或相互作用去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并不是机械学习。
【2分】三、简答题1.孔子的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十分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2分】1.道德教育的内容:“仁”“礼”【6分】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修养。
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的地位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项道德品质孔丘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礼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该重视的还是礼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在道德教育中,提倡礼的教育要关注仁的精神仁和礼的关系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
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忠与孝培养仁德,应从家庭开始培养孝悌的道德观念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8分】(1)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普通人都有他的志向,不可被强制改变,除非本人想有所改变时才能改变以志于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并且坚持志向,不为外界因素的ganrao而动摇(2)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仁、礼的规范。
(3)力行:“言必信,行必果”言行相顾,言行一致,努力按道德规范进行实践(4)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5)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人有好品德,就应向他看齐,虚心学习他的德行;见到人有不良品德表现,就要对照检查自己,引以为戒,防止存在类似的缺点错误不论道德认识还是道德实践,都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6)改过:“过则勿惮改”鼓励学生要勇于改正错误,不存在不犯过错的圣人,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正确的态度是改正错误。
(三)现实意义【答案不唯一】【4分】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四项检查,改过迁善。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总结如何继承这部分遗产,我们应该正确、全面的评价孔子的思想,批判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以促进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2.启发性教学原则及要求(一)定义【2分】。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其实更重视引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反思、领悟觉醒与解决问题,所以,也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
(二)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分】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上,教师要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善于运用发人深思的提问、令人心动的讲述,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展现它的情趣、奥妙、意境、价值,以便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2分】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提问激疑,使学生茅塞顿开,思想活跃起来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学生的思想被激活,课堂上一下子便活跃起来,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
3.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2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启发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接触实际问题,对学生更具诱惑力、挑战性,会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完成任务4.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1分】
教学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了解学习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分析学习过程中的顺利与障碍、长处与缺点,寻找形成障碍与缺点的原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弯路与失误,使学习程序和方法简捷、有效,注重积淀适合于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学习。
5.发扬教学民主【1分】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坦率、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情才会感到放松,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分】。
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对于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1.环境的给定性含义【2分】。
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2分】2.环境的给定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人的命运已经被注定了【2分】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就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
3.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蕴含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2分】人的发展、人生的道路总是沿着给定性和选择性、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轨迹前行的,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而是正因为有了环境的给定性,反而激发人的能动性、创造性。
(三)因此,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多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待环境的态度,环境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应当把环境与人的生活与活动联系起来环境的作用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但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
【2分】4.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4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他们的知识掌握,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并把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才能发展智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类的智力同样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3分】。
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知识不等于智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智力发展的高低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性质、难度、分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透彻度、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与活动的状况以及运用知识的自觉能动的程度紧密相关。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注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3分】近代教育史中,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两者主张都很片面,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分裂开了。
5.费里法案1881年和1882年,费里主持制定了两项教育法案,被称为《费里教育法》要旨是宣布实施义务、免费和世俗的初等教育该法为以后近百年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2分】(一)法案规定【6分】1.义务的: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须自第三年起每年到学校接受一次考试检查;对不送儿童入校学习的家长则予以罚款;
2.免费的: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膳食与住宿费用;3.世俗的:废除教会监督学校及牧师担任教师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二)影响【2分】《费里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为这一时期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标志着法国初等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6.加里培林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
在该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对活动进行定向【2分】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这个阶段是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表、标本等进行学习加里培林认为,只有物质或物质化的活动形式才是完备的心智活动的源泉。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物质化的形式是最易理解和最方便的教学手段【2分】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该阶段心智活动已摆脱了实物或实物的替代物,代之以外部言语为支持物本阶段是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心智活动转化的开始,是心智活动在形式上发生质变的重要阶段。
【2分】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该阶段的特点在于心智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因而这种言语形式要求学生进行专门的练习这一阶段,智慧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即只看到嘴动,听不到声音,如学生心算。
【2分】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心智活动形成的最后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心智活动的压缩和自动化,心智活动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脱离了自我观察的范围,在言语的结构与机制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一旦程序性知识形成达到内部言语获得阶段,人们就觉察不到自己心智活动的过程。
【2分】四、论述题1.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的优点和局限(1)个别教学制 【5分】个别授课制是教师面对个别或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个别授课制中,每位学生所学的内容和进度可以有所不同,教师对每位学生教的方法和要求也有所区别。
自然每位学生学习的成效各不一样,甚至差距极大优点: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比较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点和个性局限: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
(2)班级授课制【5分】①定义: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且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主要特点:场所固定、学生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②评价: 优势: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由一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教育对象,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⑤有利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局限:①不利于因材施教对全班学生使用同一教材,按照同一进度和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结果。
实践性不强,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③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所以灵活性有限④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 (3)分组教学制 【5分】
① 定义: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它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不相同。
② 优点: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不同班组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③ 缺点:很难科学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违背教育公平的要求;往往会使快班的学生骄傲,慢班的学生积极性下降2.洪堡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在19世纪,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有影响的是1810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 【2分】柏林大学是在民族丧失独立,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创办的,可以说一开始人们就对其寄予了民族振兴的期望 【3分】洪堡认为,国家不能使大学仅仅为它的眼前利益服务,把大学看成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古典专科学校,而应从长远利益考虑,使大学在学术研究上不只是提高,从而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 【2分】。
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创建了柏林大学,旨在使它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 【2分】为实现这一理想,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①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教授和学生有研究和学习的自由;②聘请既有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师;③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6分】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双轨制 简介: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
【2分】结构:①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②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1分】特点:双轨制是只有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同,也不连接,这样就剥夺了在群众性小学的劳动者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为双轨制【2分】2、大学简介:《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了莫大的影响【2分】三纲领、八条目: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1分】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八条目” 其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1分】评价:《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一般国民的处世立命都产生了影响【1分】3、爱弥儿1762年,卢梭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的显赫地位。
【1分】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在书中,卢梭集中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全书共五卷前四卷卢梭以爱弥儿为主人公,分别论述了爱弥儿的四个成长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第五卷卢梭介绍了苏菲的教育,即女性教育。
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的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副培养新人的蓝图【4分】4、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1分】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不足以使其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学习者需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补充、改组或修正,这种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就是逆向迁移【4分】5、先行组织者定义:为了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
【1分】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新知识)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4分】6、进步主义教育简介: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包括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
它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进步主义教育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揭露公立学校中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试图通过改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的新的需要。
【3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后期,杜威的教育理论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步主义教育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从做中学,更关注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2分】二、简答1、孔子教学方法孔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理论的奠基人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在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分】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行结合,具体内容包括:。
1.因材施教 【2分】(1)孔子是我国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出发,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才能达到一定教育目的(2)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的最常用方法有两种:谈话法和个别观察法他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2.启发诱导 【2分】(1)孔子是世界上最早[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种启发式教学包含三个基本要点:①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明确地表达②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其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
③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从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2)孔子提出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①由博返约:意思是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②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注意到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学思行结合 【2分】(1)“学”“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时常复习、练习,才能牢固掌握(2)“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倡广泛学习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深入思考,学思结合。
(3)“行”“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应当用于社会实践之中由学而思而行,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4.好学求是【2分】。
孔子认为,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1)好学、乐学的态度以学为乐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存在浓厚的兴趣(2)不耻下问的态度能够虚心向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请教而不认为是羞耻的事。
(3)实事求是的态度学是为了求知,知是由学而得要知得多知得全知得真,需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2、归因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的启示1.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了解的动机,个体解释自己行为后果时的归因是复杂的,这种归因将影响其今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强弱;人们通常将自己行为结果的成败归为六种原因:①能力高低;②努力程度;③身心状态;④任务难易;⑤运气好坏;⑥外界环境。
他又把以上六种原因分为三个维度: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2分】个体的归因方式将影响其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动机强度归因的三个维度对学习动机都有重要影响:。
会产生自豪感,增强动机,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就会产生羞愧感,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和愤怒【1分】(2)从稳定性维度看,若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则会产生自信心,增强动机,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
【1分】(3)从可控性维度看,若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就会积极努力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增强动机;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产生绝望感【1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时是最大的问题,个体就会不相信自己能改变现状,也不会再坚持下去,这样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2.在教育上的意义【2分】(1)归因理论能从学生的观点显示出学习成败的原因了解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今后的学习动机学生的自我归因未必正确,却十分重要,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辅导(2)长期消极归因有碍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归因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自我归因并不完全以考试分数高低为依据,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对其成绩的评价和态度的制约3.不足之处【3分】(1)人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是复杂多样的,六因素三维度归因是否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归因尚待验证。
(2)按照哪些维度对归因进行分类也值得进一步研究(3)在可控性上,努力程度是否就完全可控,其他因素是否就不可控,也有争议3、简述要素主义1.简介【2分】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
1938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等人2.主要观点【2分】(1)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的、共同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
(2)在民主社会中,应该通过学校教育“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遗产最宝贵的要素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核心”;(3)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尽可能高水平地保持共同的文化,因而“包括这些要素在内的一个各门特殊学科的教学计划应当是民主教育制度的核心”。
3.主要内容【2分】要素主义激烈批判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下降(1)强调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2)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4)同时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4.特点【2分】(1)学校教育必须系统地向学生传递民族文化以培养文化同一性;(2)学校课程要强调系统性、逻辑性和学术性,以有利于学生智力的训练;(3)学校教育必须严格训练和严格考试,以保证教育的质量;。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具有“权威性”,以有效地传递民族经验5.评价【2分】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如要求美国普通中小学重新审查它们的课程计划,以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素主义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策略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其中一些被采纳为国家教育政策。
如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中,要素主义教育家特别强调“新三艺”(即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他们还强调必须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认为实用主义教育所谓的“做中学”是没有普遍意义的等要素主义在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的影响。
4、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1.定义【2分】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于社会的需要,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那托尔普、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凯兴斯泰纳等。
2.主要观点【6分】(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3.基本评价【2分】积极方面: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时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消极方面:仅仅把人看作工具,而不是同时也看作目的,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完全抹杀了教育在发展和完善个人上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在满足个人发展与完善的需要,也是不正确的、片面的、必须避免的 5、简述教师的角色。
教师角色丛是指与教师特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仅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丰富多彩的多重角色1.“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2分】教师是儿童继父母之后所遇到的另一个社会权威,家长的代理人,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把教师视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帮助与指导,并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
2.“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2分】要将正确的政治思想价值观通过自身的言论、行动、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善于引导学生在短时期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注重启发他们的智慧、解除他们的困惑,促进他们的个性全面发展。
3.“管理者”的角色【2分】教师管理的对象是具有能动性、自主性、个性的学生作为管理者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进取的集体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4.“心理调节者”的角色【2分】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人们对教师产生了“心理健康顾问”“心理咨询者”等角色期待。
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常识,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5.“研究者”的角色【2分】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要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改革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既表明了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论述题1、蔡元培北大改革(一)简介【2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表现为校政腐败,学校制度混乱,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
在五四时期,他接手了在当时学风低下、自由散漫的北京大学,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指导思想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得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二)改革北大的具体方法措施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4分】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官僚习气浓重,学生入学多为升官发财,重文轻理,尤重法科蔡元培极力改变当时的不良习气,主要措施有:(1)改变学生的观念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其中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其他条件如思想、派别、年龄、资格、国别都是次要的聘任具有真才实学、热心教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3)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他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他率先在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为学习创造条件(4)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即要求学生砥砺德行,敬爱师长,并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正当的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4分】(1)“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他办北大的基本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蔡元培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它并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大学之大,就体现在“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上。
(2)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决定了一个真正的大学,应该使各派学说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他主张学术、言论、思想自由,反对学术上的门户之见(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用上,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也为当时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
(4)“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原则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确立了大学学术研究的宗旨,奠定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基本格调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4分】蔡元培任校长后,当年即组织了评议会,从全校每5名教授中选举评议员1人,校长为当然的评议长。
评议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都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如制定和审核学校各种章程、条令,决定学科的废立,审核教师学衔,提出学校经费的预决算等采取了以下措施:(1)设立行政会议,作为全校最高的行政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评议会议决定的事项,下设各种委员会分管各类事务;
(2)设立教务会议及教务处,由各系主任组成,并互相推选教务长一人,统一领导全校的教务工作;(3)设立总务处,主管全校的人事和事务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
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4分】(1)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偏重于纯粹学理研究的文、理两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北京大学工科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并入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准专业门类,加强两科的建设,即把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
(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蔡元培强调文、理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科里包含理科,理科里也要包含文科同时废科设系,设系主任(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基础课三类,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或者滞后毕业,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
选科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也帮助落实了“沟通文理”的措施,后来其他高校纷纷效仿(三)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教育启示【2分】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的改革是全方位的除上述之外,还有不少开风气之先的改革。
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使自身改变了面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北大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2、德育原则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定义【2分】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2)要求:第一,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思想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在德育中,以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生是必要的道德源于生活,品德养成与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拒斥理论的学习,而是表明了理论的教育与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要知道,德育的理论教育与学习只有同学生的实际生活对话、互动,让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需要、所理解、所体验、所内化,这样,学生所学到的思想品德理论,才能真正介入、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评价生活、选择生活、更新生活的能力。
有的人强调要使某种理论、观念、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试卷”,就很值得深思虽然我们可以组织编写教材,规定必开课程,确定必考内容,但所强调的观念、思想、情操是不是就进了学生的头脑,已被学生所认同并见诸了行动则还是个问题。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种做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硬是把某种理论强加给学生,迫使学生认同;而不是让理论与学生生活对话、互动,让学生体验到既有特殊性,又蕴含着普遍理论为生活之必需,对理论学习产生道德认同感。
【7分】第二,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德育要以生活为基础,要寓于经常的活动与交往德育的理论学习要见诸行动,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交往,组织他们适当地参加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政治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深化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通过实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认为行为习惯在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则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的态度。
”确实,青少年学生只有在经常的社会活动和道德实践中,在养成诸如见师长就问好、认真听讲、先举手后发言、积极打扫教室、见地上有纸屑便拾起等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出他们遵守道德规范的积极态度和深厚情感,才能使他们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形成高尚的品德还应当看到,道德信念具有抽象性、普遍性,而生活则是具体的、特殊的,学生即令具有一定道德信念,但遇到复杂的生活问题时,也往往会不知所措、束手无策这也是学生常常说得多、做得少或办事的动机好、效果却不好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也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行为方式,锻炼应变能力【7分】第三,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分】第四,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第五,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2分】四、辨析题1、公学就是公立学校此说法错误【2分】公学是指英国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以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为教育目的,学生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的私立贵族教学学校较之一般的文法学校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更高,是典型的贵族学校。
公学的教学质量较高,在历史上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8分】2、组织策略与计划策略同属于认知策略此说法是错误的。
【2分】编码和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策略属于认知策略,即是指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3分】自我计划策略指在开始认知活动之前,个体需要确定目标,预先计划好各个步骤,预测可能的结果,选择恰当的策略,准备好处理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
属于元认知策略,即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5分】3、学校管理不具有育人功能这句话是错误的【2分】(1)学校教育的特性是,以育人为中心,具有教育性;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服务性;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具有文化性;是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创造性。
【2分】(2)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简言之,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所以,学校管理以育人为中心,具有教育性【2分】(3)学校管理有人性化的特点【4分】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崇尚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主体人格和地位。
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 第二,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要考虑人的个体差异第三,要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把满足需要作为工作的起点,通过激励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要努力构建一种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
人际环境,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管理和育人功能第六,要转变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方式,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 充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育人性山东师范大学2021年真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形成性评价 定义: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反馈其功能在于改进学生的学习;为进一步教学制定计划;强化已有的教学效果等【2分】包括对学生的提问、书面测验、作业批改等。
其目的不注重于成绩的评定,而是使师与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与学,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3 分】2、结构不良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再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3 分】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如起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条件【2 分】3、精细加工策略 定义: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的精细加工(对学习材料的意义进行添加、构建或生发等),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习者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把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4分】精细加工策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加新信息意义的策略【1分】4、《学记》 简介:《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
【1分】内容:《学记》主要对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预防性、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学习观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也提出了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学记》还十分重视尊师重教还对教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要求【2分】评价:《学记》对教育学基本问题都有论述,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2分】5、七艺 内容:“七艺”是古希腊的教育内容,包含文法、修辞、辩证法、音乐、天文、算术、几何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
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4分】影响:七艺,作为学科,一直沿用到文艺复兴运动以前,被很多学者们推崇,促进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1分】6、《莫里法案》 简介: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实施《莫里尔法》内容:①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拨给每位议员三万英亩土地,各州应将赠地收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又称赠地学院②大多数州都将赠地收入用来创办农工学校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
③农工学院的发展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改变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4分】影响:美国州立农工学院兴起,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特性【1分】二、辨析题1.教育内容就是课本 。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 分】教育内容和一般包括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一)概念【2 分】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学习的前人积累的经验,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最有教育价值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二)地位【4 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以及师生与生生探讨和交流所涉及的各种经验、见闻与事物也是生动活泼能动地影响受教育者学习的重要内容教有内容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师生教学互动共同操作的对象。
是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与发展成人的精神资源所以,教育内容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三)作用【3 分】往往只重视以文字呈现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教学内容,而忽视把与此相关的实际经验也纳入教育内容,如果书本知识不能够与教师、他人及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就会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感到抽象、死板、不理解,甚至产生畏难、恐惧和痛苦。
所以,教育内容实际上包含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这就是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的结合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只有把这两个方面联结起来才能比较顺利地理解和运用知识2、负迁移就是逆向迁移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 分】迁移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于新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按其效果来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1)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多指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如反应定势等,对另一学习的效率或准确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或者是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知识的正确掌握等。
【6 分】(2)按迁移的顺序来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2 分】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3、赫尔巴特提出了“五段教学法”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赫尔巴特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 分】1.明了(或清晰)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 分】2.联合(或联想)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获得观念前的期待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2 分】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去,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2 分】。
4.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2 分】(三)评价【1 分】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正因如此,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对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许多国家和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所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也使它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三、简答题1、现代教育的特征 (一)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 分】19世纪后,各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了有关普及义务教育的具有强制性质的法律在20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国家由教育的极端落后向普及教育迈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学校教育的普及将古代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成现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满足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解放(二)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2 分】随着工业化大发展,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教育的阶级性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受到来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方面的批判。
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三)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2 分】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四)教育制度逐步完善【2 分】现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需要确定一定的规范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于是,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五)综上所述【2 分】教育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斗争和曲折,但从总体趋向上说,人的教育权是逐步扩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因素是逐步增强的,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逐步凸显的;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提升人的地位与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不断更新属于人的世界。
2、活动课程的特征 ①定义【3分】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
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第三、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③评价【4分】优点:有利于促进儿童学习的积极性缺点:活动课程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确定的目的以及任务的达成;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教学过程不易理性引导,存在极大难度;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施落实;学生往往也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
3、当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管理法治化 【3分】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学校管理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依法行政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第三,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第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
第五,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第六,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二、学校管理人性化 【2分】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 第二,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要考虑人的个体差异。
第三,要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把满足需要作为工作的起点,通过激励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要努力构建一种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际环境,增强教职工和学生集体归属感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管理和育人功能。
第六,要转变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方式,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 三、学校管理民主化【2分】实施民主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肯定个体价值,树立“以人为主”的管理理念第二,广大教职员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
第三,管理体制上要充分保障教职员工的民主参与权利四、学校管理信息化【2分】信息化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硬件投入与软件开发,为学校管理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第二,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管理素养。
第三,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4、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含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直至达到最佳水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同时,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
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3分】动机强度的最佳点还会因人而异,进行同样难度的学习活动,对有的学生来说,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一些更为有利,但对于另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最佳水平点低一些更为有利。
【2分】(2)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以达到最佳学习成效的动机强度为最佳动机水平,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成效不断提高;当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着强度的增加,学习成效则不断下降。
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随学习课题的难易不同而变化学习简单的课题,最佳动机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反之,随学习难度增大,动机的最佳水平则逐渐下降此外,动机最佳水平状况也受平时练习的影响,如果某项学习任务曾受到过良好的训练,则动机最佳水平的范围较大。
【3分】总之,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是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一旦动机强度高于这个水平,对行为具有阻碍作用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下,注意力和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
【2分】5、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教育为政治服务【3分】1.内容: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与革命任务紧密结合,满足了当时的革命与政治的需要坚持干部教育第一,群众教育第二;在群众教育中,又以成人教育第一,儿童教育第二。
2.措施:(1)在安排各类教育的发展时,正确处理了特定环境下的轻重缓急,保证了最迫切需要的满足(2)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始终服从了战争的需要(3)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上,也充分考虑到战争条件和政治需要这样就保证了革命的骨干和领导人才的培养,而成人教育也能很快训练出一批革命力量。
在教育内容上,以革命战争所需要的内容为主,保证革命活动的开展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分】1.内容:苏区时期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用教育来提高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这一精神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2.教育方式(1)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活和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2)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3)要求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做到了教育与生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依靠群众办教育【4分】其办学形式为民办公助,依靠群众办教育一方面是出于根据地的经济基础薄弱,民主政府的人力、物力有限;另一方面广大翻身群众都有受教育的愿望,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办学,满足广大群众受教育的要求。
成人教育群众自己办,政府只给予一定的指导,保证教育政策的执行;普通教育依靠群众力量,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帮助群众办学;办学考虑群众工作的实际,尊重群众的办学建议依据群众需要,出于群众自愿,并实行民办公助的政策,成为根据地教育的巨大动力。
加强了学校与群众的联系,争取了群众对学校的支持和监督,有利于学校在边区人民群众中生根,加强了学校的民主管理,大大提高了群众办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教育的发展6、斯宾塞教育科学化的理论内容 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科学教育的倡导者他的主要著作是《教育论》,提出了“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等一系列著名论断【2 分】(一)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2分】 尽管科学知识已使近代社会生活成为可能和继续发展的基础,但是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个事实,学校课程始终忽视科学知识的传授。
由此出发,斯宾塞在外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教育预备说”的观点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并将评价知识价值的标准定义为对生活、生产、个人发展的作用,知识对生活的作用越大则价值越大根据这个标准,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从而反对古典主义不实用的知识和教育,斯宾塞根据上述划定的知识的价值高低理论来选择课程,从而形成独特的课程理论。
所以,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学校应进行科学教育,学生应学习科学知识(二)科学知识的价值 【2分】在斯宾塞看来,知识的价值就取决于知识给人带来的功利大小、给人带来幸福的程度和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效果。
斯宾塞从完满生活的目的出发,把知识的比较价值确定为下列一个次序:1.关于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2.关于获得生活必需品养活自己的知识;3.关于家庭幸福所需要的知识;4.关于社会福利的知识;5.关于培养各种艺术爱好的知识;
这个次序应该是安排学校课程内容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斯宾塞明确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科学,这是从各方面得来的结论(三)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3分】 1.斯宾塞把人类的活动分为五个部分:。
(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2.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也分为五类:(1)生理学和解剖学——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
(3)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履行父母责任必需的知识人们养育了子女之后才可能有国家,家庭福利是社会福利的基础(4)历史——描述的社会学,利于人们调节自己的行为,履行公民的职责(5)文学、艺术——满足人们闲暇时休息和娱乐的知识。
(四)评价【1分】从斯宾塞所设计的课程结构来看,他主张以科学知识为中心,兼顾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双重需要,实为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斯宾塞与其他倡导科学教育的思想家们不仅直接冲击了英国古典教育传统,他们的影响还扩展到其他国家,推动了世界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和贯彻德育的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一)定义【4分】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二)要求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一致【5分】为了组建教师集体以便对学生的影响一致首先,全校教职工应当明确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学生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及要求,使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步调一致地开展起来。
其次,应当分工协作、互通情况,定期研究、协同一致地解决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切实有效、自觉主动地推进德育工作这不仅有利于统一对学生的要求,而且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及时总结、改进和教师素养的提高。
2.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5分】德育要做好衔接工作,包括做好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以及学期之间的思想教育衔接工作;做好班主任和教师因工作调换而产生的衔接工作;这不仅要求后来的教育者应当了解前一段学生的教育情况,使学生的思想教育紧密衔接、前后一贯,并有所增强;而且每个教师都要防止德育出现前紧后松、一曝十寒的现象,这会给学生品德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后果。
3.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达到最佳的状态【6分】学校德育绝不能无所作为,绝不能放弃引领学生道德发展的责任,应该审时度势,有所作为首先,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教育协作制度。
其次,要及时或定期地交流情况,制定互相配合的举措再次,要分工负责,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对学生不良的自发影响最后,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多种多样甚至相互冲突的影响中,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以锻炼和提升学生自我修养的能力。
2、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内容及其现实意义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为中国探索民族教育的新路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而生活教育思想则贯穿始终。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命题【2 分】(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5分】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说,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生命的始终,教育也是如此。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
4.评价:“生活即教育”说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即学校【5分】1.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高墙同时,劳苦大众只能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受到教育2.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社会的力量帮助学校进步,而学校的力量也帮助社会进步.。
3.评价:“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三)教学做合一 【5分】 1.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2.“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3.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同时即知即传4.反对注入式教学法。
要摆脱“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总体评价【3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正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生活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的理论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