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理解《桂河大桥》中尼克尔森上校这个角色?

热门话题 admin 2023-08-17 13:34 74 0

电影里说得很清楚了,四段原台词,直接概括上校的性格一:“上校,我们在附近找到一种类似于榆木的上好木材,据说拿来造铁路,可以用600年”“600年?”(导演给了一个上校惊喜的特写)二:“长官,你真的觉得建桥是好主意吗?”。

“你自己看看,现在大家是不是纪律很好,士气很好?他们健康多了,也高兴多了是不是?……我们要让日本人看到,我们的身心都无法攻破”三:“总有一天战争会结束我希望以后走过这条桥的人,能记得它是怎么建起来的,是谁建起来的,不是一群奴隶,而是士兵,沦为阶下囚依然不屈不挠的英国战士。

”四:“28年内我只回家过10个月……当兵的日子也不错但是,当你突然发现自己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你会想,会问自己,你的人生有多大价值,你在这个时间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还是压根儿一点影响都没有尤其和普通人的生活比起来……我必须承认,我想过从事其他职业会怎么样。

”电影里这四段对话已经足够概括上校的性格,也点明了《桂河大桥》的主旨前三段话,编剧刻画了一个打了28年仗,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尊严(尽管有些刻板迂腐),以及希望他的军队“在任何地方都要精神昂扬,要活得像人一样”的军官。

最后一段话,编剧刻画了一个在生命结束前,想为世界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即可以用600年的桂河大桥),以证明“自己在这世界上存在过”的普通人没有最后一段话,《桂河大桥》不会那么动人人皆有私,桂河大桥不单单代表了军队的原则,英军的尊严之类。

外在社会定义的优秀品格,更代表了上校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私心,即:借着这个机会,为世界留下一条桥,证明我来过这人间这种私心相当真实,且让人感到唏嘘因为无论多么平凡的人,都或多或少想过“自己活在世界上有什么意义”,都暗暗想过来人间一趟,一定要做点什么有价值的事,证明自己的存在,让他人记得我。

而上校不过是直面了自己的私心并付诸实践罢了而且实践的方式是高尚的上校选择了“创造”,造一道大桥,而不是用掠夺或破坏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生存意义上校会这样想:战争终会结束,战士也会老去,一切都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我花了一辈子的光阴打仗,竟没能留下一点有意义的东西吗?不现在的我有一个机会我还可以建一座能用600年的桥,后来人用的时候,会觉得便利好使而这座桥上面挂着个小小的牌子,上面写着“我,上校,来过这个世界上”。

也因此,最后上校临死前,不得不亲手摧毁这座大桥,亲手摧毁自己的梦想和心血,可谓悲哀至极从宏观层面上这没错,为了赢得战争,炸桥是正确的选择战争本就不是请客吃饭,是你死我活,它从本质上就容不得一条“敌方”好桥,更何况是一个普通老兵的私心呢?但上校的一番心血确实也化为乌有,在这样尖锐的矛盾下,。

《桂河大桥》这个出色的悲剧就诞生了人的本意再高尚,亦是敌不过时势的上校是个好人,是个浪漫理想主义者他打了28年仗,骨子里却不太愿意接受战争的特殊性他总是希望每个人都有底线,讲契约,无论身份都要活得像人样,要有精气神,输人不输阵。

像这样一个有些迂腐自我的好人,生在和平时代,大概真的能发光发热,建造出10条好桥来吧但是在战争时期,他的坚持和私心终究是拗不过大势的这就是悲剧的核心所在人再强,强不过时局天命(注:强调时局天命≠对一切战争进行圣母级的无脑批判,只是描述大势如此,人是拗不过)。

那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上校呢?这就因人而异了我个人更愿意看到他好的一面,欣赏他的本意高尚,惋惜他的生不逢时而不是吐槽他的迂腐刻板,质问他为什么这么傻,居然想在生死关头还近乎偏执地想在人世间留下点什么,创作点什么。

我始终觉得苛求于他不太公平,毕竟,这是个快要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了最后,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回答,表示上校是什么“忘记自己的定位”“安心做战俘”“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被战争扭曲”……怕是没好好看电影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