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证监会-财金专业知识(1)

热门话题 admin 2023-08-06 20:55 68 0

(一)经济学基本原理1、供给与需求掌握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需求:人们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欲望需求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供给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均衡价格理论: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弹性理论: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变动的反映程度的指标2、企业理论掌握生产理论、生产函数、成本与利润生产理论:生产理论研究的是企业生产效益的创造。

由于这里涉及一个企业的核心功能,因而,生产理论在 企业经济学范畴中具有核心意义这一观点最早是由ai里希· 古腾堡提出的,他在其所著的《企业经济学基础》中指出,生产率关系是生产经营理论的核心,并将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一种通用法则(参见古腾堡,1983)。

阿尔巴赫对这一以生产率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理论进行了扩展,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理论,这种理论能够回答有关生产经营的各种问题(参见阿尔巴赫,1999)阿尔巴赫认识到了代表“生产经营通用理论”特征的7个问题,即:生产、时间、信息、激励、协作、整合以及环境问题。

生产oElAcTfG2oYkjpFW0lD8Q

*EJfEXzUP3TPY3OpwrM6wupKAcYHiexsuVSzu207*O2nmM4u6-fyyDci*p9oGd86e6BKOKGCw7VyPua78e0691n0hpuoB5MlNrHISpFa5UGQcU-XtliCRXCrwGSER993tVrzzCx0kNt7v4=

3、福利经济学与市场失灵掌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市场失灵、科斯定理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于20世纪初形成于英国,它经过了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个发展阶段。

其主要内容是“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主张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现了“福利国家”30年代,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受到L.C.罗宾斯(1898~1984)等人的批判罗宾斯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将价值判断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个人间效用可比较性不能成立,福利经济学的主张和要求没有科学根据。

继罗宾斯之后,N.卡尔多、J.R.希克斯(1904~ )、A.P.勒纳(1903~1982)等人从帕累托的理论出发,也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同罗宾斯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福利经济学仍然是有用的1939年,卡尔多发表《经济学的福利主张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一文,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的问题。

此后,希克斯、T.西托夫斯基(1910~ )等人对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继续进行讨论他们主张把价值判断从福利经济学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实证研究;主张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边际效用序数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基数论的基础之上;主张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作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反对研究收入分配问题。

卡尔多、希克斯、勒纳、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论基础上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个人间效用无法比较,不能用基数数词表示效用数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

新福利经济学根据效用序数论反对旧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特别是第二个命题,反对将高收入阶层的货币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的主张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通过市场配置ZY不能实现ZY的最优配置一般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

市场失灵 - 搜狗百科 https://baike.sogou.com/v5611610.htm?fromTitle=%E5%B8%82%E5%9C%BA%E5%A4%B1%E7%81%B54、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货币与通货膨胀、失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工具掌握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各项收入之和,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GDP指标的缺陷:GDP指标的缺陷一般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是GDP 不核算家庭为自己提供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不能完全正确反映社会的劳动的成果;  二是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ZY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ZY消耗的代价也就是说GDP无法衡量增长的代价,不能度量因环境变坏所付出的社会成本;。

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质满足人们需求的普遍性;  四是人均GDP还掩盖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不能反映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综合反映人均生活质量,不能衡量快乐、幸福等价值判断虽然,单纯利用GDP指标来衡量地方官员的政绩,有助于激励地方政府官员努力实现更多物质产出的积极性,但有可能会导致诸如生态环境和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

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计算在内。

NDP: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在实物形态上,它表现为各种消费品、服务和用于净投资的生产资料,是国民经济最终产出扣除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产品总量;在价值形态上,仅指产品价值中新创价值部分。

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消耗NI:NI(national income)即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PI:价格指数DPI: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纳税支出后的余额。

它是可以由消费者个人或家庭自由支配的货币额GDP平减指数:GDP缩减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是指没有扣除物价变动的GDP增长率与剔除物价变动的GDP增长率之差它的计算基础比CPI广泛得多,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

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国民收入核算:有三种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产出(产品)法1.收入法是通过加总本国居民、公司和个人直接得自当期货物和服务生产的收入,即要素收入之总和。

对这种由所有要素收入之和给出的国内总收入,只要随库存增值对之进行调整,就可以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再加上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就可得出国民生产总值2.支出法是把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进行加总,从而得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总支出。

它只是总和最终购买价值,而把所有对中间货物的支出排除在外3.产出法是汇总该国的工业和生产性企业在每一生产阶段上的增加值这些增加值之和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若再包括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它就能给出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讨论的核心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有短期决定与长期决定两个研究视野大多数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在长期中,生产要素已经充分就业,一个经济既定生产要素下的生产能力固定不变,产出取决于技术的进步与要素总供给,价格是伸缩性的,能对供给与需求的变动作出反应;在短期中,生产要素没有充分就业,一个经济既定生产技术与既定生产要素下的生产能力相对变化,产量(收入)取决于总需求,许多价格在预先确定的水平上是黏性的。

基于这样的界定,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的讨论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从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两个层面展开讨论总需求分析: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总供给”的对称,又称“总支出”,指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需求的总和,或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的支出的总和,可以分成四个部分:AD=C+I+G+(X-M)。

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中,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与就业水平因此,在凯恩斯主义中,总需求分析是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组成。

消费需求由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组成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一般将总需求分为四大部分:1.消费需求:是居民的日常消费,2.投资需求:是企业在投资和再投资过程中形成的商品和劳务需求,3.政府支出:是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4.出口:代表了国外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失业:失业:英文unemployment,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对于就业年龄,不同国家往往有不同的规定,美国为16周岁,中国为18周岁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现实中2%到3%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求职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也称为工作转换中的失业,或寻找工作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这些制度上的原因主要包括: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和工会的存在: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某些部门的间歇性生产特征而造成的失业;求职性失业是指工人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去寻找更理想的工作所造成的失业;技术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

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output ga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有效需求分析:是指预期可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它包括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并决定社会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大小。

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菲律普斯曲线: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律普斯在研究了1861---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律普斯曲线。

短期菲律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前提下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律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是垂线,意思是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并不存在替代关系,即通胀率的上升不会降低失业率,因为预期的存在,导致政策无效;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胀政策有一定的产出效应,可以降低失业率。

现在研究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意指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即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明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5、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稳定政策、政府债务、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英语:Fiscal policy)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节(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它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

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它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资本主义经济中,无需经常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而有助于减轻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和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的波动,使其自动趋于稳定的减震器。

自动稳定器有多种,公共部门中的稳定器最主要的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此外还有失业救济金、各种社会福利支出、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等;个人部门中最主要的稳定器是边际储蓄倾向在经济分析中,多注重于公共部门稳定器的作用。

一般地,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水平时,个人收入下降,公司利润减少,失业人数增加,农产品价格下跌这种情况下,个人与公司所得税的征收额会自动下降,失业救济金会自动增加,政府收购农产品以维持农产品价格(无法上传图片,私信我给你原文完整版文档)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