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年前考古 末次冰期 印度南亚 大地湾6万年 澳大利亚 云南马鹿洞广西隆林人 印尼霍比特人 穴居人
澳大利亚考古新发现:原住民6.5万年前已在澳生活 中新社悉尼7月21日电 澳大利亚考古界最近获得新发现:6.5万年前,原住民已在澳大利亚生活这一发现被认为是重要的,证明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生活历史要比此前考古学家认为的年代提前1.8万年。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一考古新发现发表在最近一期《自然》杂志上报道称,一支考古研究团队在北领地一处岩石洞窟内,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磨边石斧技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种子研磨工具,以及可能用作长矛矛尖的精制石器从挖掘场内发掘出的上万件古代人造物品也显示出了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延续性。
负责考古发掘工作的科拉森博士表示,新发现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生活史提前了1.8万年,而当时遍布澳大利亚大陆的巨型动物如巨袋鼠等尚未灭绝这一遗址再次证实,从文化遗产和对人类起源的了解而言,不单是对澳大利亚,而且具有全球意义。
=====================================中国地理学家竺可桢指出,第四纪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经历了四个冰河期和四个间冰期:第一冰河期距今30万年至27万年;第二冰河期距今20万年至18万年;第三冰河期距今13万年至10万年;
第四冰河期距今6万5千年至1万5千年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
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大量14C数据表明,最后一次冰川作用始于70000年前,距今18000年左右达到最盛期,约止于10000年前。
冰川最盛期的最低海面位置,随着冰盖厚度研究的深入而有较大进展:1950年以前估算值为-100米左右;1969年弗林特(R.F. Flint)根据1953年以后南极大冰盖厚度,修正为- 132米中国黄、东海大陆架,距今15000 年前的最低海面为-150 ~-160米。
最后一次冰期开始前,距今约8. 5万年,海面比现在高16 m左右,渤海一带的海岸线比现在的岸线向陆伸入80~100 km大约3. 6万年前的末次冰期的最冷阶段,海面下降,海岸线移到现在黄海水深70m处此后,有一个温暖期,海岸线又向陆推移,在2.5万年前,长江下游的海岸位置在今江口以西160km左右处。
大约23 700土900年前的又一次小冰阶,海水退 出现在的渤海、黄海地区,海岸线东移到东海大陆架水深110m处,到了冰期最盛时期,即距今14780±700年左右,中国海岸在东海大陆架边缘水深155m处,其位置在今长江口以东600km。
如考虑到大陆架冰后期的地壳下降量为14 m,则最后一次冰期最盛期的海平面也要比现在低 140m由于冰期时海面降低,大陆面积不断扩大,增强了中国气候的大陆性程度,这可能是当时气候干燥的原因之一那时的降水量可能比现在少一百至数百毫米,华北和东北平原有暗针叶林和草原分布。
当时的风成黄土分布范围到达长江下游,如南京的下蜀黄土中国西北 部地区出现大面积的风成沙丘,柴达木盆地在最后一次冰期的晚期尤其显得干旱,蒸发强盛, 在2.1万年和1.3万年前,是柴达木盐湖的形成期=============================。
甘肃考古重大发现 大地湾6万年前就有人大地湾考古又获重大发现——6万年前大地湾就有先民
(发掘探坑)大地湾考古再获重大发现最新发掘成果显示:该遗址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
即距今6万年前后,古人类就已经在大地湾地区生活,此后度过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一直延续下来这一惊人考古成果表明,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
考古缘起:探寻中国北方狩猎采集经济如何发展到粟作农业经济者参与工作。
据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副研究员介绍,已有研究显示,在中国北方距今8000年左右已发现驯化粟和黍,即中国北方粟作农业经济可能已经开始产生一般认为粟作农业源自发达的狩猎采集适应方式,但是中国缺少从狩猎采集经济到粟作农业经济的连续考古记录,因此,我们对中国北方粟作农业产生和演化过程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中国北方已发现多处早期粟作农业遗址,但是在这些遗址多未发现反映农业产生之前狩猎采集经济的遗存中国北方细石器技术是高强度的采集狩猎方式的代表,因此,很可能是粟作农业起源的源头而经专家考证,中国北方典型的细石器文化遗址中,鲜见甚至不见早期粟作农业遗存。
追踪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专家们认为,可能是由细石器文化和与北方旱作农业有关的新石器早期遗址多缺少精确测年所造成的,或者可能由于在过去的考古中,考古发掘多与自然地层和环境记录研究相脱节,因此缺少详细的环境考古研究等所致。
在这种背景下,从2006年起,由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考古队开始对大地湾遗址进行小面积发掘,基于大地湾遗址地区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在较系统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学和考古统计学方法开展了从旧石器晚期文化到新石器文化及相应的中国北方狩猎采集经济到粟作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研究。
南方稻作农业在我们的考古研究中,北方粟作农业里出现的黍子和谷子,最早在哪里出现?此种粟作农业当时在世界上占有什么地位?以及这种农业经济地位是如何代替狩猎采集而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并且正待解决的问题。
此前在大地湾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粟作农业遗存,而在8000年以前,从野生植物到栽培农作物应该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而对这一过程我们目前了解得还非常有限,这正是我们现在的研究所要解决的此外,这个时期古人类是如何活动的?突然间,到距今8000年时,房子盖起来了,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了,那么是什么促使人类开始了这种新的生活?他们当时用什么样的石器进行劳动呢?与人类生存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接踵而来,以上诸问题即为自2006年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到今天的后续发掘及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发现:6万年前大地湾地区就存在人类活动 结合近三年的考古研究,专家组获得了距今6万年来大地湾遗址有人类活动的连续考古记录发掘地秤显示底部地层形成于距今6.5万年左右,包括马兰黄土早期、末次冰期间冰段古土壤、马兰黄土晚期沉积和全新世古土壤。
依据石制品类型分析和地层分布,发掘地层可划分为6个文化层,石
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对这些遗物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专家们认为,人类自距今6万年就进入到大地湾地区,成功度过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并延续下来,使用先进细石器技术的狩猎采集人群可能随末次盛冰期的来临向南迁徙到这一地区,在大地湾地区开始了原始的粟作农业,并大约于仰韶晚期发展成成熟的粟作农业。
大地湾遗址石英砸击技术生产的石制品在距今6万年前后开始出现,而此前的黄土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石制品,这说明古人可能是在由寒冷的末次冰期早期向相对暖湿的末次冰期间冰段转化间来到大地湾地区,古代环境变化对人类分布有着很大的影响。
据了解,在此之前,从2002年起,该考古专家组对大地湾周围地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考古调查,确立了一个区域性晚更新世旧石器群,该组遗址年龄约距今32000——18000年2004年以来,他们又在大地湾遗址外围地区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晚期文化地点。
因此,晚更新世期间大地湾及其周围地区是人类生活的适宜地
第二发现:首次阐释了中国北方从狩猎采集到粟作农业发展过程 除以上重大发现外,近3年来,专家组结合发掘收集的大量文化遗物,发现此次发掘地层完整记录了我国北方从狩猎采集经济到粟作农业的发展过程 据陈发虎教授介绍,截至目前,该遗址现工作探方上部已发现陶片几千件,几乎全部来自上部的第5和第6两个文化层,第5层代表大地湾初始农业经济,第6层代表半坡晚段成熟农业经济,而第5层是以大地湾一期陶器和细石器为主的时期。
鉴于此前研究显示中国北方粟作农业与细石器技术的密切关系,推测这一时期大地湾地区已开始了农业耕作,并且这一新的经营方式同细石器技术密切相关基于考古学者早先对中国北方腾格里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和研究,认为大地湾的细石器技术人群即是由于寒冷的末次盛冰期而由北方被迫南迁到相对温暖的黄土高原南部地区,最终在大地湾开始进行实验性的原始粟作农业耕作。
因此,在更新世末期盛行的以细石器技术为代表的发达的狩猎采集适应方式,是大地湾粟作农业产生的源头================================曾经有原始人类存活到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结束神秘的地球 2016-01-02
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另一种原始人类可能存活至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结束(PLOS ONE)(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文物网(编译 纪璐):科学家于近日表示在经过对来自中国山洞中的神秘股骨化石进行细致研究后,他们认为它代表了与目前已知生物相比持续时间更长的人类古老物种。
1989 年,有人在中国云南省马鹿洞(Maludong,称为红鹿洞)中发现了 14,000 年前的珍贵遗骨,但直至 2012 年相关工作人员才开始对这一最初找到的化石宝库进行研究美国学术期刊 PLOS ONE 中的一份研究称,部分股骨虽然显示亡者的年龄相对较为年轻,但看起来像是生活在超过 150 万年前的能人(Homo habilis)和早期直立人(Homo erectus)等远古物种的遗骨。
来自中国云南文化遗产与考古研究所的合著者 Ji Xueping 教授表示:" 其年轻的特征表明直至我们进化的晚期类原始人可能仍然存活,但我们需要谨慎对待这一问题,因为只有这一根遗骨"直到现在,科学家认为在如今欧洲和亚洲存活的唯一的前现代人是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和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二者在约 40,000 年前从地球上消失。
业界普遍认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在现代人类进入该地区后不久就消亡了,但新的遗骨化石表明另一种原始人类可能存活的时间更长,也许直至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结束来自美国新南威尔士州大学的合著者达伦 · 科诺(Darren Curnoe) 表示:" 该新发现暗示了前现代物种与东亚大陆上生存的现代人类在时间上有重叠的可能性,但还需对更多的遗骨发现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慢慢确定。
"据悉,此次发现的股骨非常小,有着很像能人遗骨的细长骨干,可追溯至 150 万至 280 万年以前从骨骼大小推断,此人体重仅为 110 磅(约为 50 公斤),明显低于前现代和冰河时代人类的标准体重这是神秘物种吗?当研究人员于 2012 年首次宣布红鹿洞内的遗骨发现时,将其描述为有着现代和原始特征的不寻常的组合,例如突出的下巴、宽大的鼻子及凸起的眉脊,因此受到了一些科学家的质疑。
该研究结果引发了人们对其是否代表一种新进化路线的争论研究团队在一份声明中称:" 这一新发现再次指出至少马鹿洞中的一些遗骨代表了一种神秘的前现代物种"但在科学家能够宣布已经发现一种新人类物种之前,仍需开展大量的工作。
现在,研究人员认为较之先前的认识,直至最近在中国西南部可能还有更为不同的人种居住于此Ji 表示:" 因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形成的中国西南部独特的环境和气候可能给人类多样性提供一个安全地带,因此也许在冰河时代晚期仍有前现代族群存活。
"科诺补充道:" 如今,解开红鹿洞人之谜更具挑战性这些神秘的石器时代人类是谁?他们为何在时代晚期依然存活?为何仅出现在中国西南部热带地区?"========================中国人类考古学重大发现!!!。
比6万年前非洲人类大迁移更早的远祖--红鹿洞人!!
中国与澳洲人类考古学家的重大发现!!!比6万年前非洲人类大迁移更早的远祖--红鹿洞人!!中国西南部地区洞穴中发现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因其居住地有红鹿踪迹,故命名为"红鹿洞人".根据对其头骨进行的检测,科学家初步判定该人种可能是一个全新人种对研究人类起源有重大意义.
发表自澳洲新南威尔大学的一篇文章称. 在中国的云南与广西, 两处洞穴中发现的石器时代人骨化石可能属于一种全新人种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直至农耕时代的曙光宣告了他们生存时代的落幕此次发现的部分头骨和其他骨骼化石至少来自于5个居住于此的洞穴人身上,他们距今已有11500-14300年的历史。
令研究学者吃惊的是,这些人骨化石具有显著的古代及现代人类解剖特征由于在他们居住地发现了其烹煮鹿肉为食的生活习性,研究者将其命名为“红鹿洞人”,这是世界范围内最近一次发现与现代人有明显差别的人骨化石与现代人相比,这些化石具有下颌骨突出、臼齿较大、眉骨前凸、头骨厚、面部扁平、鼻孔阔大等特征。
他们的大脑属于冰河时期的平均尺寸内“这一发现可能是人类进化线上一条全新的支路;或者是一支前所未知的现代人族群,他们从非洲跋涉至此,却未能在东亚大陆上代代繁衍下去”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者达伦.科诺——作为此次科考的领头人作出了如上点评。
“客观公正地说,我认为,此次发现的证据对于说明‘红鹿洞人’是进化线上全新的一支比较有利首先,他们的头骨在解剖学上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无论是现在的居民或是15万千年前的非洲人类,‘红鹿洞人’头骨同已知发现的所有现代人头骨都不一样。
鹿洞人’与当时的其他人种是隔离开来单独存在的一支种群。
我们从该人种的隔离性上可以推测出,这两类人种基本不存在杂交繁殖的可能”一具残缺但头骨和牙齿部分保存较好、肋骨和腿骨较完整的骨骼化石从广西省隆林洞中被发现而在云南省孟孜市的马鹿洞(或称红鹿洞)出土了超过30个的骨骼化石,包括至少三个残缺的头骨、两个下颌骨和一些牙齿化石、肋骨和腿骨残留等。
在马鹿洞,化石发掘者还发现了许多哺乳动物的残骸,除了大红鹿外,其中不少动物种类到现在都很常见在洞中大红鹿的残骸数量非常多,“这明显说明这些人偏爱食鹿肉,他们在洞穴中留下了烹煮红鹿的证据”科诺这么说着这些发现已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上发布。
这一石器时代人骨化石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由于科学家在发掘可供清晰描述、准确断代的亚洲人骨化石方面的收获少之又少,导致了亚洲人种进化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而此次的发现说明了人类起源进化图的复杂程度可能超出了预计。
科诺说到:“‘红鹿洞人’的发现说明了在冰河时代末期的亚洲人类进化史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当时在这片区域上有多类人种存在,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人类进化线:‘红鹿洞人’居住在亚洲东部;‘佛罗勒斯人’或者说‘哈比人’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佛罗勒斯岛上;而现代人种在从东北亚到澳洲大陆的区域内广泛分布。
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种多样性共存的有趣画面,而对此我们一无所知,直到近十年来我们才揭开了它的面纱”亚洲许多区域还分布居住着尼安德特人以及另一支古老的人类族群-“丹尼索瓦人”科学家直到2010年在南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山脉的丹尼索瓦洞中发现了一枚人类小手指化石才揭开了“丹尼索瓦人”的族群历史。
===========================隆林古人来历:
,因此认为该地区的现代人与当地残存的古老型智人之间有杂交关系。
德峨乡老么槽洞发现了一件不完整的头骨、一件下颚骨及十多件脊椎、肋骨化石等头后骨在内的人类化石。
因为滇黔桂石油勘探局的总部在昆明,他就把里面包着头骨的那团泥土和岩石的绞结物带回昆明,交给云南省博物馆由于1987年在元谋发现古猿头骨,很多古人类研究人员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元谋人”的研究发掘上,关于“隆林人”的研究一直被搁浅,这些化石一度沉寂在标本架上。
2006年,“元谋人”的研究项目接近尾声,澳大利亚新
1989年5月,蒙自市郊的文澜镇采石场发现),后来又开始研究“隆林人”隆林洞的人骨化石早在1979年就被一位来此地勘探的地理学家发现当时,研究者仅仅将几枚下颌骨化石、一些肋骨和腿骨化石碎片从洞墙中带走这些骨骼在云南省昆明市的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地下室中被尘封了30年。
直到2009年,研究所的研究员纪学平(音)再次发现了他们,并与科诺组队研究起这些人骨化石科诺告诉我们:“我们能清晰意识到这些化石非常古老,而且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我们请来了技术娴熟的机械工将这些骨头从石块中分离,并最终将他们粘合在一起。
直到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发现了什么:一具虽有残缺但却拥有特殊解剖学特征的人骨”马鹿洞的人骨化石于1989年被发现但知道2008年才对此进行研究根据碳素测定,在隆林洞化石附近发现的木炭遗迹可追溯到11500年前,当时中国南方的现代人种已经开始用制陶来储存食物,并开始收集野生稻谷,从而迈出了大规模农耕的第一步。
剑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Marta Mirazon Lahr认为这些化石属于现代人种她说,这些不同寻常的特征说明“红鹿洞人”要么是“早期亚洲现代人种的后人”要么就是在基因漂变过程中一小支进化出如此特征的人群。
克里斯.斯特林格,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人类进化专家也有相似的怀疑他这么说到:“隆林洞和马鹿洞的人类化石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我们很少发现清晰描述、准确断代的亚洲后更新世人类化石”“在许多方面来看,这些化石同现代人种有许多不同,而更多的古人类特征为我们拼出一幅罕为人知的、年代久远的现代人种迁移图。
在60000年前的人类大迁移之前,这批人就离开了非洲大陆这一支族群迁徙至中国,在此生息了几百万年,直到距今12000年前才灭绝”但他也补充说到:“对这些化石的古老的特征可能还有其他解释这些不同寻常的特征是不是来自于一支更古老的、同现代人种共生共存的种群基因?在隆林洞和马鹿洞发现的化石也很有可能是谜一般的丹尼索瓦人与现代澳大利亚人祖先在亚洲西南部杂交繁衍形成的一支族群。
这些中国发现的化石是否能进一步证明上述的杂交假设?”
====================吉学平研究员谈隆林人及马鹿洞人2012年3月,guoji权SEO及其相关气候环境历史研究”的四年研究成果,向guoji科学界介绍了“云南马鹿洞人”和“广西隆林人”年代距今仅一万余年但具有早期智人甚至更古老特征的人类化石。
论文立即引起古人类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被视为继2004年印尼弗罗里斯岛发现的小矮人之后,人类起源及进化研究的重要突破性发现之一英国《新科学家》周刊还将其列入2012年生命科学十大发现然而,关于马鹿洞人隆林人的研究还在继续,并有新的进展。
最近,《上海书评》在云南的蒙自和昆明,采访了这一项目的中方负责人、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吉学平研究员请您介绍一下马鹿洞人和隆林人最早的发掘情况吉学平:马鹿洞人和隆林人化石的出土,都比较早马鹿洞人发现于1989年5月,遗址当时是个采石场,炸石头时炸出了人骨头,云南省博物馆马上派了考古队前去进行抢救性发掘。
因为是抢救性,所以发掘非常快,十一天挖掘了九米的堆积层,挖出来的东西没有详细记录,也没有做很好的整理,许多动物标本都是用麻袋装着的但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这一发现,所有化石标本都留在了蒙自隆林人头骨化石出土更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位在广西找石油的地质工程师发现的.因为滇黔贵石油勘探局的总部在云南昆明,所以他就把里面包着头骨的那团泥土和岩石的绞结物带回昆明,交给云南省博物馆。
这两个遗址的化石是不是都沉寂了许多年?吉学平:对当时我们的主要精力都在元谋的发掘上,那是七百万到八百万年前的古猿化石群,被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可能与早期人类起源有关系1987年在元谋发现古猿头骨,我们一直在进行挖掘研究,直到2006年所有的研究结果才全部出版。
我们古人类研究部只有四个人,大家感兴趣的都是早期人类起源,都觉得化石的年代越久远就越有研究价值最初估计的马鹿洞和隆林这两个遗址的年代,都只有一万年左右,属于晚期智人这和一百多万年的元谋人和七百万到八百万年前的古猿相比,当然就没有精力和兴趣去顾及了。
在元谋项目接近尾声时,正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guoji上,晚期人类的起源是更热门的话题,所以就建议我们一起开始晚期智人的研究。
所以你们首先着手研究的是马鹿洞人?吉学平:就是2008年我们来到蒙自博物馆,当时头骨已经修整出来了,但许多动物标本还在麻袋里装着,没有认真分过类从麻袋里我们又发现了更多的人类化石,包括头盖骨碎片、下颚骨碎片和牙齿。
还有一些涂了颜料的或是烧过的人类化石连过去认出的那十来件,共有四十多件人骨头,马鹿洞就成了云南发现人类化石最多的一处遗址马鹿洞的那个头盖骨很有意思,眉脊非常粗壮,左右眉脊间呈波状,眉额沟显著,头盖骨较厚,相当原始。
另有一片下颚骨,有巨大的臼齿,没有现代人的下巴, 这些都像至少十万年之前的人类化石但马鹿洞的头盖骨又是被人为加工过,上面有人工刻画痕迹,两边还有钻孔,好像可以穿一根线把他挂起来装东西用,这些都是现代人活动及其文化的痕迹。
同时,马鹿洞中还有另一片下颚骨化石,明显是现代人的,臼齿小,有下巴这几种不同的化石同时在一个遗址发现,非常有趣1989年的那次挖掘没有做年代的测定,只是与周边的遗址,例如保山塘子沟、广西甄皮岩等进行对比,文化遗物看起来差不多,所以断定在一万年左右。
2008年,你们决定要重新发掘马鹿洞,取样并进行年代的断定吉学平:对,我们怀疑它应该是更古老的人类化石,所以需要做精确的年代测定,2008年,我们将马鹿洞重新打开那是我和戴伦第一次看到马鹿洞遗址,让我们惊讶的是,它的剖面非常厚,文化层保留得相当好,人类活动信息丰富。
这个洞中人类活动的时间大约在一万八千年到一万三千年,时间不长,只有五千年左右而且,因为这个洞的裂穴比较发育,雨水容易带堆积物进去,所以,堆积特别快在遗址中,我们发现了火塘、烧土和烧骨,也有许多赭石颜料,有的人骨头是被火烧过的或是刻画过的。
在其他遗址中,火烧人骨很少见,说明马鹿洞可能不是一个居住遗址,而是一个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我们还推断可能有二次葬,并不是人一死就葬的,可能是从外面把骨头再带进去另外,头骨上有人工钻孔,这在古人类遗骸上也相当少见。
用什么工具钻的孔?为什么要钻孔?国内早先发表的文章中提到马鹿洞人可能有人食人之风,但这种假设到现在为止并不能确认从动物化石分析,马鹿洞的动物群主要是鹿类、野牛、豪猪等,并没有已经灭种的动物当时马鹿洞人生活的环境,可能是亚热带森林性环境。
2008年工作快结束时,我们最初的印象是,马鹿洞人遗址的人化石可能是人类的一种新的群体,也可能是新种,但最终我们决定等待寻找更多的证据再重新考虑对隆林人的研究是否稍后一些?吉学平:1996年,我们的古人类研究室从云南省博物馆搬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时,我在标本架上就看到了隆林人的标本。
它是土和岩石粘结在一起的直径二十厘米左右的一块东西,但化石的眉弓部分是露出来的,很明显是人类化石我虽然很好奇,但当时一直忙着元谋的挖掘和研究后来与戴伦一起花了一段时间研究马鹿洞人后,我就决定将隆林人头骨拿出来一起研究。
隆林人头骨碎片很多,里面还有其他骨头,包括肋骨与脊椎等我当时请了修复金牛山化石的技工惠忠元先生到云南来,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碎片慢慢修出来,后来又请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张建军先生过来把碎片修成头盖骨。
除了头骨之外,隆林人还有一个下颚骨,那个很早就被修出来了,一直放在保险柜里,上面标着隆林头骨和下颚骨的出土地点肯定是同一地点,从磨耗程度初步判断它们属于同一个个体从隆林人的面部形态特征来看,他的眉脊很发达,面颊很平,特征非常古老,应该属于至少十万年以上的人类,但是出土地点又非常年轻,在这一点上与马鹿洞人非常像。
所以,我们把他们俩放在一起研究,希望能解释为什么时代这么年轻的化石,会有这么古老的特征准确的年代测定非常重要,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吉学平:在考古上,年代判定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加速碳十四测试,一种是铀系法断代。
前者更准确,但只能做到四万年,五万年以上的就做不出来了;后者适用范围广一些,可以测试十几万年甚至更早2008年重新发掘马鹿洞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判断年代隆林头骨出土地地层已经不存在,无法再发掘了,但我们在包着头骨的土和岩石的绞结物里找到了碳和一层很薄的钙板。
所以,我们用两种方法将马鹿洞人和隆林人的年代都进行了测试,最后发表用的是碳十四的测试结果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非常一致,隆林人是一万一千多年,马鹿洞人一万四千多年对于马鹿洞人和隆林人到底是什么,你们做了怎样的推测?
吉学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详细研究和测量,并与欧亚大陆的一些现代智人相对比,我们意识到他们相当特别,我们想到他们可能是新种我们甚至考虑过如何命名他们,戴伦问我“enigma”中文是什么,我说是“谜团”,我们当时就想可以用“谜团”来做这一新种的名称。
我们向《自然》杂志投了稿并被送审,但是最终没有被接受后来,我们觉得还是应该更慎重一些,所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发表的论文中,我们做了三种推论第一种推论是说马鹿洞人和隆林人是早期智人残存到最晚的记录,因为云南地区一直有民族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典型地区,所以,马鹿洞人、隆林人生活的时期也就是现代人变异比较大的时期。
他可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代人的群体,是一种变异,是一万年前现代人中的“少数民族”第二种推论认为马鹿洞人、隆林人是杂交而成的马鹿洞人的头骨特征非常特别,但从挖掘遗址来看,他们的文化与当时的现代人又没有太大差别,有许多现代人的行为,比如说人工钻孔、使用颜料、埋葬仪式,包括里面出土的石器工具,我们觉得他们可能是现代人与当地古老的群体杂交而成。
第三种推论就是说他们是新种尽管我们发现马鹿洞人与隆林人的头骨都有非常特别的特征,但如果命名新种,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行要为人类祖先定新种,要让学术界接受,相当困难现在整个亚洲地区的人种,早期有直立人,后来有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定的种非常少。
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他们是与现代人共存的可能在东亚地区与现代人平行进化的古老型智人,因为从自然环z)到蒙自与昆明看了马鹿洞人及隆林人的化石。
施教授对你们的发现与研究赞誉极高,说这两件化石“让走出非洲的观点都显单调乏味”,他也同意你们的可能是新种的假设,还说这是他这几年来所见到最让人兴奋的化石这些看法都是相当大胆也是相当令人鼓舞的您对这位大师的评论怎么看?。
吉学平:原来我们觉得关于马鹿洞人和隆林人的工作已经结束了,现在看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论文要写最近我们又进一步做了些研究,包括从动物骨头中又找出几块人类化石施华兹教授的认可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我们又有许多重要的新见解,有一些是过去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例如头骨特征、头骨钻孔、化石的原始性。
最近研究的一个重要认识是早期智人和现代人在一个洞里共存,因为化石中有一块肯定是现代人的下颚骨,臼齿小,有下巴,下巴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特点马鹿洞的文化堆积有五千年,人类化石的堆积大约在一千年的时间间隔内,我们基本认为他们是同一时期共存的。
另外,去年我们是将隆林人与马鹿洞人放在一篇文章中的,觉得他们的形态特征和测量的数据比较接近,而且马鹿洞只有头盖骨,没有面骨,隆林有面骨,可以互补最近我们也意识到他们其实是不一样的,需要分开来进行研究,重新写论文。
所以,马鹿洞本身就可能含有两类或三类人群在里面施华兹教授看过全世界各地的化石,记性也特别好,他说马鹿洞的一块股骨与东非的一块一百六十万年的早期人类的化石非常非常像所以,马鹿洞人与隆林人究竟是什么,比想象的更复杂,我们去年发表的论文还远远不够。
人类进化的多样性,这么大的变异,我们要说服学术界,还需要很强的证据我们现在决定把两个遗址的化石分开来研究,并会运用更新的科技如CT三维重建、基因测试等新方法进行测量断定说起基因测试,最近我们也访问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宿兵博士,他说他们对现在生活在东亚地区的男子进行基因测试,共收集了一万多个Y染色体的DNA的样品,无一例外都指向非洲起源说。
基因测试似乎是最为科学的依据,隆林人和马鹿洞人的化石,你们有没有做过测试?吉学平:基因测试只做过一次,就是宿兵博士的研究室帮我们做的当时我们提供了一些隆林人骨头的碎片,但可惜没有提取到基因我们现在找到了几颗没有破损的牙齿,隆林人遗址里的,会交给宿兵研究室,他们可以重新进行基因测试,希望能有结果。
马鹿洞的标本我们希望宿兵研究室的人亲自去采样,带着那种牙yi使用的很小的打钻工具去采样基因测定现在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系统,他们坚决支持非洲起源说但是在出土的化石上还没有找到形态学的证据,所以,结论也并不完全让人信服。
说到人类起源,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流行的理论?吉学平:现在学术界公认的是大约两百万年前后,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但第二次走出非洲,也就是关于现代人的起源,还有争议一方面是非洲起源说,另一方面是以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吴新智院士为代表的多地区起源说。
非洲起源说指的是现代人,也就是晚期智人,大约在十多万年前走出非洲,逐渐遍布世界各地,大约六七万年前到达东亚多地区起源说则认为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后,并没有在世界其他地方完全消失,而是继续生存并且进化,并没有被第二次走出非洲的现代人全部取代。
目前非洲起源说有较多的证据,因为非洲和西亚都发现了大量的人类化石,这些化石在guoji上也有过很好的研究,很多论文被发表,也有很详细的年代数据而且,基因学家对如今在全世界各地生活的人都进行采样,所有的基因学证据都指向非洲祖先。
而多地区起源说,发现标本证据少,国内之前的许多标本也没有被好好研究,所以,在guoji上被引用得很少我个人认为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起源说到底谁对谁错,或者说这两种理论有没有一个折中的说法,现在要做判断还为时过早。
东亚地区还有很大的发现潜力,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包括许多老的化石的重新研究和新的证据的进一步发现古人类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假设性的,缺环很多,还有许多证据有待去发现我同意另一位专家的说法,“发现决定理论”,一个重要发现出来,就能把前面的许多假设都推翻,或是修改过去的说法。
例如过去古人类学家一直认为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但丹尼索瓦人的发现,证明两者是有杂交的再如前几年,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十万年前的现代人的下颚骨,我们觉得这是多地区起源说的证明,但国外一些专家则认为智人洞的发现说明了非洲起源说中现代人到达亚洲的时间比原来推测得要更早,相应地修正了他们的观点。
最后,想问问您对中国古人类学的现状有什么看法?吉学平:中国在1949年之前,古人类学还是比较强的,因为北京猿人的发现,许多重要的guoji院,大学中没有这个专业。
所以,人才很难培养考古发现少,论文发表少,而且许多文章是中文发表的guoji古系统管理,但又不如历史考古那么强势,它在中国是被边缘化的学科,所以长期发展不起来,很难在guoji上有影响。
但在guoji上,现代人的起源是个最热的话题中国的古人类学家全部加起来,不超过十来个,连旧石器考古学家加起来,也就有几十个人可能法国一个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就超过我们现在人才还在慢慢萎缩这十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已经做了不少人才培养,但仍然不够。
(东方早报 恺帝)========================
考古学家重新分析印尼的史前小矮人,认为他们消失年代大约在6万年前,不是现代人导致他们灭绝,因此再次引起人们对史前小人的关注本次研究为澳大利亚、印尼、美国、加拿大等guoji
该研究发表于3月30日的《自然》期刊研究者认为,其消失时间越早越
陶锲立博士说:“我们只是站在冰山之顶”也许,结论下得有些早,因为出土小人化石的洞穴尚有四分之三未挖掘,以及不知道是否其它地区也有小人化石这种小人身高约90厘米(3英尺),科学家将之比喻为电影《指环王》中霍比特(Hobbit)矮人。
地区发现的。
当时,科学家在该岛的梁布亚(Liang Bua)洞穴发现一位体型相对于现代人三岁婴儿的人化石,其头骨、骨盆、股骨等部位几乎是现代骨骼的缩小版,经判断那是一个成年女性小矮人的化石此后,科学家还发现更多小矮人化石。
而且科学家意识到,小矮人化石印证了印尼弗洛瑞斯岛上一个古老传说的真实性据传说,这个地方以前住着一种身材矮小的人,走路左摇右摆,贪吃,喜欢喃喃自语当地人称这些小矮人“ebu gogo”(意思是“什么都吃的姥姥”),一直到十九世纪还看到他们在雨林出现过。
-------------6万年前德国境内穴居人达到峰值后骤然减少最终灭绝[摘要]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大约4.5万年前穴居人曾是欧洲境内主要人类物种,但是当达到人口高峰值之后,穴居人数量骤然下降直至灭绝。
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德国境内穴居人数量达到峰值之后快速降低直至消失,很可能与穴居人较低遗传多样性有关,也可能是智人出现所致腾讯科学讯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穴居人曾生活在整个欧洲大陆,大约4.5万年前,穴居人是现今欧洲境内主要人类物种,目前,。
考古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德国境内曾存在多个穴居人生活遗址,并且达到人口高峰值
穴居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该时期距今大约20万至4万年前,目前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guoji第四纪杂志》上里克特得出结论称,目前德国境内50%已知穴居人遗址的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中期,更准确地讲,德国境内穴居人遗址的年代距今6万-4.3万年前,由此看来,那时穴居
人人口数量达到峰值科学家对德国境内穴居人遗址人工制品分析发现,德国境内穴居人数量出现显著波动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曾出现过几次迁移,人口数量增加和骤然减少,某些地区穴居人灭绝,之后又再度出现一定数量的穴居人。
统计数据显示,11万-7万年前德国境内仅有4处穴居人遗址,但在7万-4.3万年前却存在着94个穴居人遗址,在人口达到峰值之后的不足1000年时,穴居人数量骤然下降目前,科学家仍不清楚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穴居人数量骤然下降直至消失,猜测很可能与较低遗传多样性有关,或许与智人出现在欧洲大陆有关,这一问题仍困扰着科学家。
(悠悠/编译)===========================位于孟加拉湾的神秘小岛北森帝纳尔岛(North Sentinel Island)时至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很难想像世上还存在着部分文明,时间仿佛停止在「石器时代」,过着原始人生活而不被外界侵扰。
位于印度洋孟加拉湾的一座神秘小岛,岛上的部落居民几乎与世隔绝,他们以弓箭、石头作为武器,相当不欢迎外界接触,过去曾有2名印度渔夫试图接近因此遭到shahai据英国《每日邮帝纳尔岛(North Sentinel Island),学者推测,上头有着存在约6万年历史的原始部落,族人以弓箭、石头作为武器,个性相当剽悍、对异族防卫心重,只要稍加接近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这样背景之下,他们长期与世隔绝,外界对他们的资讯知之甚少,只能在远处观察,因此岛上居民有关的照片都相当模糊虽然印度政府宣对外宣称拥有北森帝纳尔岛的主权,但过去曾有数次试图与岛上居民接触,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长久以来也有不少人尝试登岛,但只要被发现即会遭受攻击;2006年时有2名印度渔夫前往北森帝纳尔岛附近捕鱼,结果惨遭shahai▼有专家推测岛上部落居民可能还过着6万年前的生活-----------------------------。
研究认为现代人可能在6万到5万年前迁至南亚2013-06-11 15:46:19 杭州网 现代人何时从非洲迁徙至南亚是个争论激烈的话题一项利用遗传学等手段的最新研究认为,现代人最早出现在南亚可能是在6万到5万年前。
古人类最初出现于500万到700万年前,并于20万年前进化成早期智人,现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属于晚期智人,在解剖学上被称为“现代人” 目前关于现代人迁徙至南亚的时间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一迁徙早于7.4万年前苏门答腊多巴超级火山的喷发,这也是。
过去2500万年间地球上已知的最大规模火山喷发,当时地球上空被火山灰覆盖,此后数年的平均气温降低了3到5摄氏度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迁徙发生在6万到5万年前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10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对现代印度人线粒体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分析表明,现代人最早出现在南亚大陆的时间是在6万年前至5.5万年前,然后经由河流等向亚洲内陆SEO。
与此同时,考古学证据也表明,穿孔珠子和艺术雕刻等现代人石器和活动印记,在多巴火山喷发后又过了至少2.5万年才出现在南亚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我们没有发现早期现代人在南亚生活的时间早于多巴火山喷发的证据,无论是在遗传学方面还是在考古学方面。
现有数据支持现代人6万到5万年前沿着海岸线从东非SEO到南亚”=====果所估计的时间,也早于澳大利亚巨型动物灭绝的时间,而这或将确定了人类在这些动物灭绝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类首次抵达澳大利亚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估计的是在4.7万至6万年前左右争议涉及的一个关键点是位于澳大利亚北部的岩洞,它是澳大利亚已知最古老的人类居住点之前,人们据此推测,现代人类在5万至6万年前出现在澳大利亚,但对这里人工制品的测年结果,引发了对上述推测的质疑。
此次,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团则通过高级测年技术进行估计。
他们的分析证实了该考古点的地层完整性,它整体呈现出越往深处年份越久的模式,因此所得的年份结果比过去更准确估计最深的部分约有6.5万年历史,将该区域首次有人居住的时间向前推了5000年左右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上述结果为现代人类走出非洲并在南亚SEO设置了一个新的最早时间点。
不仅如此,这些发现还表明,现代人类在澳大利亚巨型动物灭绝之前就已抵达澳洲,而人类在其灭绝事件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印度的种族主要分为五个类型,以进入印度的时间先后排序,分别为
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即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蒙古利亚人(即黄种人,亦称亚美人种)、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构成了现今印度人口的绝大部分,一般意义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们。
[5]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称矮黑人,是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零星分布于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和棉兰老岛、马来半岛的泰国马来西亚两国边境地区和印度的安达曼群岛,是目前被了解最少的人类族群之一。
他们和维达人、美拉尼西亚人等棕色人种同为东南亚与南亚地区最古老的居民[1-2]矮黑人和其他人种比较起来有最纯的粒线体DNA基因库,因此他们的粒线体DNA被拿来当做研究遗传漂变的基础尼格利陀人(Nagritos)与非洲的。
俾格米人在外观上相似,有着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肤;但是,遗传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人关系疏远,并在早期便从亚洲人分支出来;学者对这个结果有两种假说:一是尼格利陀人是早期“出非洲说”的残留后代,或他们是其中一支最早现代人类的后代。
一般相信,尼格利陀人外表与非洲人相似是由于对相似环境的适应,而不是血缘上的关系分布在亚洲的安达曼群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大洋洲某些岛屿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头大腿短,皮肤暗黑,鼻宽唇厚,头发鬈曲,体毛稀少[1]。
依靠狩猎采集为生,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安达曼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孤立语系,与世界上其他语言均无联系阿埃塔人和塞芒人受邻族影响较大,其语言分别被南岛语族和南亚语族同化,并混有部分邻近民族血统[3]尼格利陀人是东南亚和南亚的古老居民。
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后受其他民族排挤,现仅存留于马来半岛泰、马边境的密林深处,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和棉兰老岛的偏僻山区,以及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和。
喀拉拉邦卡尔达蒙山区包括塞芒人、阿埃塔人和安达曼人等支系[2] 无统一语言,各支系有自己的语言或借用邻族语言,并受邻族文化影响少数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多数保持万物有灵和巫术信仰,有巫师多为一夫一妻制家庭。
社会无阶级,也无首领多以狩猎采集为生,由40~60人组成群体,在一定的地域内活动住所系用竹竿或树枝搭成的简陋窝棚,上面盖以树叶或兽皮部分人转向定居,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种植旱稻、玉米等;部分人从事捕鱼开始与邻族发生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
菲律宾众岛曾与大陆连接这个时候,尼格利陀人已经生活在那里,但他们的来历尚未弄清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俾格米人有渊源关系,两者是古代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同一集团;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尼格利陀人与非洲俾格米人完全没有关系,两者只是由于适应热带狩猎生活,彼此巧合具有相似点而已。
为了解开这个谜,日本学者于1976年到当地采集了350个尼格利陀人的血液标本进行了研究,企图通过对血液中所包含的几十种酶和血型的分析, 探寻尼格利陀人的渊源但结果只是使这个谜更加复杂了因为这些研究人员在他们采集的血液标本中, 一方面也找到了被认为是白人特征的血型。
这时候,科学的研究反而使人更迷惑了安达曼人安达曼人(Andamanese),居住在印度的安达曼群岛上,分为大安达曼人(Great Andamanese)、加洛瓦人(Jarawa)、翁奇人(Onge)和桑提内尔人(Sentinelese)四大民族。
人口现已不足一千人安达曼群岛上的尼格利陀人与世隔绝,不与外界接触大部分安达曼人身高在1.5米以下,肤色暗黑桑提内尔人的身高较特殊,男性平均身高在1.8米以上,不符合矮人的定义 [1]安达曼人的居住模式根据季节变换,季节干燥时多由四个以上的家庭在海岸附近搭建茅草屋,并将茅草屋面向中央围成圆圈状。
通常村落里的单身男子和新婚夫妻需与村人隔离,住在其他的茅草屋里当时间转换至五月到九月时,安达曼人便从海岸迁移至内陆的森林里居住当雨季结束时,各个家庭便搬回各自所属氏族的传统草屋内,氏族的茅草屋由男人负责维护,可容纳15~20个床位,并且定居于一地。
除了氏族的茅草屋是固定不动外,其余的房屋均为暂时性居留氏族的茅草屋直径约为5~7米,屋顶和围墙均由编织品覆盖,内部各个家庭的床位会围绕成圆圈状安达曼人在婚姻上实行一夫一妻制,继承制度上采取双系继承制,主要从母系的世系群继承权利和义务,工具和独木舟等物品则从父系的世系群继承。
在安达曼人的家庭中,由小孩母系的亲戚负责照顾小孩早期的生活一旦男孩准备好开始家庭生产的工作后,便由父亲及父系的亲戚接手男孩的教育和训练的责任女孩在第一次月经后则更亲近母系的亲戚男孩和女孩均会在陪伴长辈进行打猎和采集时,学习有关森林的相关知识,并透过制作小型的玩具独木舟、弓箭和网子,学习生存必备的技巧。
安达曼人主要以季节性转换的打猎和采集为生渔猎为安达曼人常年进行的活动,通常在低潮时至水深及膝处使用弓箭捕鱼,偶尔会使用绳子和钩子,并手拿渔网捕捉鱼、溪边的螃蟹和贝类对于安达曼人而言,渔猎是重要的文化之一,在不同的方言中,“食物”和“鱼”为同一个单字。
通常北边的部落会使用大的网子捕捉海龟,而南方的部落则不同,翁奇人多乘独木舟并用鱼叉来猎海龟和儒艮安达曼人在森林时则以弓和可分离式的箭头来猎野猪,采集活动同样为安达曼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包括乌龟蛋、蜂蜜、洋芋、波罗蜜、无患子和野莓。
[3]塞芒人塞芒人(Semang),分布于泰国与马来西亚边境的沼泽地带人口在4000人左右 [4] 男性平均身高153厘米,女性身高142厘米,肤色为深棕色塞芒人一直过着游猎和采集的生活,狩猎工具只有弓箭。
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有部分居民转向刀耕火种农业通常一个游猎集团就是一个大家庭,包括祖孙三代,每个游猎集团有固定的活动区域每个游猎集团整体是个经济单位,每一对夫妻没有单独的个人财产塞芒人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18岁左右结婚,女性稍早。
[2]阿埃塔人阿埃塔人(Aeta),人口约5万 [5] 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北部山区,比科尔半岛(Bicol)以及棉兰老岛、民都洛岛、巴拉望岛、班乃岛和内格罗斯岛的山林地带男性平均身高1.5米,皮肤深棕色。
阿埃塔人过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自十九世纪末叶起部分转向刀耕火种农业,过上半定居的生活,并开始养殖鸡和猪等家畜阿埃塔人以大家族为单位活动,一般二三十人生活在一起,在一定区域内活动实行一夫一妻制,但也有多妻的家庭,部分部族尚存在集团婚姻的残留:一个女人是一个男人的主要妻子,还可是另一个男人的第二个妻子。
一个男人是一个女人的主要丈夫,同时是另一个女人的第二个丈夫孩子算作两个丈夫的后代男女青年在婚前享有性自由,但婚后必须忠于配偶通常是男青年的父亲为儿子找对象,结婚的彩礼是象征性的婚后,年轻夫妇可加入男方家庭,也可加入女方家庭。
尼格利陀人血统较明显的印度人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种族他们属于尼罗格人种尼格利陀类型,最初来自非洲这一人种的特征是: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
卡达尔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尔邦和库奇山区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乌拉里人和安达曼群岛的原住民身上,都还可以看到这些特征尼格利陀人长期停留在石器时代,过着最为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在新移民到来以后,尼格利陀人多被他们屠杀、同化,或驱赶到人迹罕至的丛林以及孟加拉湾中的岛屿。
[5]原始澳大利亚人
印度雅利安人与蒙达人在尼格利陀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大规模迁入印度他们亦被称为前达罗毗荼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始澳大利亚人一般为中等身材,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肤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较宽,嘴唇较厚现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东部广阔地带的。
蒙达人、高尔人、桑塔尔人和比尔人普遍被认为就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他们至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体貌特征、生活方式以及语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库龙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原始澳大利亚人信奉泛灵论。
泛灵论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为印度东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干部落民所笃信他们轻易不对树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该邦还拥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 [5]蒙古利亚人
查克马人以蒙古利亚人为主体的亚洲大陆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来种族迁入印度的第三波印度的蒙古利亚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蒙古人和与藏族关系密切的汉藏语系民族蒙古人的后裔为莫卧儿人,他们已经基本上融入在印度主体民族之中,由于混血的缘故,蒙古人的体貌特征已经不明显。
包括查克马人和雷布查人在内的汉藏语系民族则带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他们肤色浅黄,脸庞扁平,眼睛细小,胡须和体毛稀少 [5]汉藏语系民族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东北七邦,包括伪“阿鲁纳恰尔邦”(中华人民共和国藏南地区)、。
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和特里普拉邦,他们是这些地区的主体民族东北七邦在人种、语言、文化等方面都与印度本土部分有着显著区别,古代从未与印度本土统一,直到英国殖民时期才被并入印度,因此他们对国家的认同率较低。
印度东北部地区至今仍存在严重的分离主义倾向 [5]达罗毗荼人
泰米尔人达罗毗荼人的直系祖先主要来自地中海地区,被称为地中海人他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肤色浅黑的古地中海人、肤色黄褐的所谓正宗地中海人以及东地中海人或称闪米特地中海人地中海人进入印度后与当地的原始澳大利亚人通婚融合,形成了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曾经遍布整个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他们是公元前三千纪古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哈拉帕文明)的创造者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征服了印度的北方和中部,摧毁了哈拉帕文明。
,一部分达罗毗荼人被雅利安人同化,另一部分达罗毗荼人退守印度南部现在的泰米尔人、泰卢固人、马拉雅拉姆人、图鲁人、科达瓦人、卡纳达人等民族都是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他们先后在印度南部创建了安度罗、潘地亚、朱罗
、哲罗等古王国。 [5]印度雅利安人
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最初是居住在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地区的一支古民族,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穿越西北部的山口来到印度他们身材高大,头型窄长,眼眶深陷,鼻梁高而窄,毛发浓密雅利安人最初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曾在许多世纪中不断迁徙扩张,先后到达伊朗、叙利亚等地,也有的分支散布到安纳托利亚、希腊以及东欧各处。
到达伊朗的分支有一部分经阿富汗从西北方向进入北印度这些外来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低于达罗毗荼人,但却弓马娴熟,善于骑射他们凭借武力优势征服了相对柔弱的达罗毗荼人,并逐渐分布到印度次大陆许多地区他们接受了后者的部分文化并逐渐与之融合。
语言学家则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将他们称为雅利安人这一名称历来争议不断,但却变得十分流行今天的印度斯坦族、克什米尔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拉贾斯坦人,巴基斯坦的信德人、俾路支人、普什图人以及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
等,都是雅利安人的后裔他们带来了吠陀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现在的印度雅利安人民族大多混有达罗毗荼人血统,其中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混血较不明显,孟加拉、斯里兰卡和印度东部及中南部的雅利安人鲜有未与其他民族混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