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为何非得活埋40余万赵军?(白起在长平之战中采用了什么战术击败了赵军将军)

体育电竞 admin 2023-05-16 01:32 60 0

原标题: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为何非得活埋40余万赵军?长平之战是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一次重大史实事件,秦军全歼赵国精锐40余万,赵国由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积累起来的强盛国力瞬间土崩瓦解不复存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犹如历史的马车碾压东方六国,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大势。

在这场历史空前的大型歼灭战中,秦将白起在取得长平大捷后却以欺骗方式采取了骇人听闻活埋赵军40余万降卒惨绝人寰的方式而使得赵国元气彻底大伤白起为何要这么做?被称为“人屠”的白起难道天生就是一个嗜杀如命的战争狂魔?。

揭开历史的面纱,透过浩如烟海的史料,不难发现秦将白起活埋40万赵军有其不得以的苦衷历史背景东周末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历史进入战国七雄时期,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地区,韩国上党郡被拦腰截断失去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国虎狼之师,韩国国君韩桓惠王为了使国家免遭灭顶之灾决心拱手将位置险要的上党郡赠与秦国,但驻守上党郡的太守冯亭不愿降秦,于是便将上党郡转增给了临近的赵国,赵孝成王接纳了上党全郡。

由此秦赵之间爆发了为争夺上党郡而引发的大规模的战争,史称长平之战战争进程及结果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将王龁率领数十万秦军渡过少水河,开始向河东的长平进发,秦军先头侦查小分队在玉溪河谷与赵军遭遇,秦军斩杀赵国裨将,老将廉颇审视战况决定采取退守玉溪河谷以东的空仓岭防线,凭借该地的有利地形筑城以守坚壁秦军。

在经历了短暂而凶猛的前哨战之后,长平之战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公元前260年,盛夏的长平酷热难当,但此时的老将廉颇却丝毫感觉不到一点暖意,赵孝成王催战的诏令如雪花般的不断袭来,看着地图上日渐险恶的战局,廉颇陷入了深深忧虑,此时他多么羡慕正在赵国北方代地防守匈奴的名将李牧,想起草原上纵马扬鞭畅意恩仇的情形,廉颇不仅深深叹了一口气。

廉颇没有理会赵孝成王的催战诏书,仍旧采取以静制动固守以待的方式消耗秦军漫长的粮道补给,透过地图老将廉颇脸上泛起了阵阵希望,他相信只要坚守不出待以时日,秦军漫长的补给线必将成为最后一根压死秦军虎狼之师的稻草,而这一切拼的就是双方国君和将帅的忍耐力,以及庞大的后勤军需保障能力。

他深深懂得此战于秦赵两国所具有的重要战略价值,倘若赵国兵败于此,赵人必将沦为秦国虎狼口中鲜美的肥肉,国家将彻底不复存在,因此此战的胜败关乎着赵国的国运和后身后数以万计赵国平民的身家性命,这无异于一场旷世豪赌,在这场极具令人血脉喷张的豪赌中,谁能坚持到最后,历史的天平必将倾向于谁。

然而此时的赵国都城邯郸却传出了“廉颇图谋造反,欲投降秦军”的谣言,年轻的赵孝成王早已对廉颇缩头缩尾的防守态势极为不满,加之漫天的谣言更加动摇了赵孝成王的决心赵孝成王盛怒之下大手一挥便将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了富有军事经验的老将廉颇。

出征前夜,赵括母亲来到赵王宫请求觐见,并向赵孝成王提出罢免赵括的统帅之权,年轻的赵孝成王大惊之余游摆不定,但最终还是拒绝了赵括生母的请求意气风发的赵括替换老将廉颇后,立即改变了廉颇任前部署,下令全军兵出空仓岭与秦军决一死战。

此时的赵括并不知道,白起早已悄悄替换了秦将王龁的统帅位置,秦将白起见赵括倾巢而出祥装溃败,赵括率领全军趁势追击直逼秦军营垒,但坚固的秦军营垒始终久攻不破白起命令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骑兵突袭赵军后方,将赵军分割成两股,并切断赵军粮道。

赵军人心涣散全力突围多次被秦军打回,无奈之下赵军只好就地扎营筑垒以待救援但此时赵国全境哪里还有援兵来救赵国军队断粮四十六天,军士相互残杀为食,走投无路的士卒在赵括的带领下困兽犹斗发动了最后一次竭尽全力的大冲杀,妄图突破秦军严密的困守逃出生天,秦军以漫天飞蝗的箭矢射向了赵军的突围大军,统帅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乱箭穿心。

没有了主帅的赵军只好向秦军投降凶残地活埋投降后的赵军士卒本以为可以换得活命的希望,但即将到来的却是惨绝人寰魂归黄土的悲惨下场心高气傲的秦将白起看到台下被反绑双手士气低迷的赵军降卒,内心得意之际,不禁泛起了一阵阵涟漪,想到自己建立的不世功勋嘚瑟之情溢于言表。

但很快一道血腥残忍的将令传遍诸军:活埋全部降卒!

瞬间偌大的长平变成了巨型的施工现场,一道道天坑破地而出,秦军士卒手持长戈将绝望的赵军降卒强行推入巨坑,一时间,叫喊声、哭泣声、谩骂声、诅咒声响彻云霄,震彻着九霄地府40余万赵国降卒在漫天黄土的掩盖下逐渐淹没了神形,一缕缕孤魂丧尽充斥于沙场,此时的长平坟场死寂地宛如十八层地狱。

报应白起为何采取惨绝人寰的方式活埋40余万赵军降卒,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但查阅关于长平之战的有限史料,不难发现白起的做法也多有无奈的成分首先,庞大的降卒让白起感到害怕在作出活埋赵军降卒决定前,白起曾对部将言道:“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由此可见,白起是担忧降兵作乱而活埋赵军40万降卒。

其次,粮食消耗问题根据战国同时期的《墨子.杂守》记载:“救死之时,日二升者二十日”来计算,行军打仗每人每天吃两升才能保证最低战斗力,一共可以吃二十天的量赵国降卒40余万,若按照40万来计算,每个士卒一天吃两升,40万降卒最起码也得需要每日80万升的口粮,古代的一升约合1.25斤,那么80万升,相当于100万斤的行军粮食。

倘若白起接收赵军降卒,如此庞大的粮食需求显然会成为秦国沉重的粮食负担,考虑到这个层面的问题,白起杀掉40万赵国降卒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削弱赵国的考量现存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战国时期,赵国的全国人口总数量,但从战国末期关东六国平均人口来推断,赵国此时的总人口大致在三百万上下,按男女对半计算,150万赵国男性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人数大致在六七十万人左右。

而长平之战参战的赵国总人数约有40余万,可以说是倾尽了赵国所有成年青壮年男性兵源,因此彻底消灭赵国这40余万赵国有生力量,从根本上就可以彻底挫伤赵国兵源的元气,让赵国在短时间之内无法招募到可靠有效的兵源。

从而为秦国统一天下灭亡赵国这个曾经的强敌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故白起无情地活埋赵国40余万降卒势在必行第四,杀鸡儆猴的恐怖效应如同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对拒不投降的花剌子模采取的屠城政策一样,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攻入花拉子模全境屠杀总人口超过120余万,以当时花拉子模游牧社会的生产水平来看,成吉思汗的大军可谓将花拉子模人斩草除根。

其恐怖的屠城政策让西亚诸国恐怖不已,甚至连欧洲人也不免为之颤栗

因此活埋40余万赵军降卒,除了能彻底翦灭赵国元气之外,还可以形成强大的心理攻势,让函谷关之外的山东六国为之“谈秦色变”,形成惧秦、恐秦的心理,从而加速促使山东六国合纵败亡的步伐,让合纵在六国无用武之地秦灭六国,武安君白起的功劳可谓功不可没,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趋势。

然而,还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由于秦相范雎妒忌白起的功劳,便在秦昭襄王面前打小报告,秦昭襄王盛怒之下一纸诏书让武安君白起自裁

可怜一代名将白起,临终自刎前手持三尺长剑扬天长叹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沉思良久的白起脑海中泛起了长平之战惨绝人寰活埋40余万赵军降卒的情形,最后定格在了长平那个恐怖血腥的画面,白起终于幡然悔悟:“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白起为自己的报应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对不起秦国和秦昭王,而是对不起那些在长平已经放下武器却被集体活埋的四十万赵国俘虏(点评:这就是报应,白起的背后跟着长平的四十万冤魂)司马迁运笔至此,《史记》的核心价值观彰显无疑:缺乏人性的牛人无法得到历史的原谅,更无法面对自己良心的拷问。

言尽于此的白起举起三尺长剑横在了脖子上,血溅黄土一代“人屠”就此殒命,白起之死固然有其内外因素的错综叠加,但所谓“人在做天在看”,白起你当时以惨绝人性的方式活埋那40余万投降缴械的降卒时,是否考虑国他们也有家人儿女?这正应了“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天理循环,报应不爽”的“悖入亦悖出,害人终害己”的名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