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mind时,我们在谈些什么?(当你谈跑步时,你谈些什么)

热门话题 admin 2023-05-04 14:11 59 0

原标题:当我们谈mind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按意义含糊程度给人类迄今创造的概念排个序,“mind”要是位列次席,很难想象有哪个敢排第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包含mind的英文表述,可用于领略mind之多义性的冰山一角:When I get nervous, my mind goes blank.“我一紧张脑子就一片空白。

”In my min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mind. (搁这儿套娃是吧?) 类似这样的表述中,mind被隐喻为一个空间,包含有想法、观点、顾虑……等等不严谨地说,mind的这一层含义可对应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信念”。

I have a lot on my mind. “我心事重重”You should put your mind at ease. “你得放松一下”That philosopher is really on a one-track mind. “那位哲学家做学问是真专注。

” 很显然,空间隐喻的味道在这里就淡化了不少,mind更像是作为一个过程在运行mind的这一层含义可对应于心理学意义上的“注意”Damn the cocktail party really slipped my mind! “我把鸡尾酒会的事儿忘光光了!” 在这里,mind无疑指向“记忆”。

We don’t pay for such mindless work. “我们可不为这种机械的工作买单” 可见mind又开始强调工作所需的创造性了这一层含义可对应于心理学意义上的“智力”I don’t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when it rains. “下雨时开窗没问题。

” 这个用法比较有趣,mind表述了言说者对某种行为的感受与评价,涉及心理学意义上的“判断”与“决策”Dr. Hyde is out of his mind!“海德先生疯了!”Don’t lose your mind, remember who you are! “不要迷失,记住你是谁!” 类似这样的表述中,mind又似乎框定了某种身份或曰“同一性”,而且似乎与“理智”或“理性”挂钩。

……

- Oska . -更多的用法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都是英文母语者熟悉的表述,换到中文环境中,它们各有各的译法有趣的是,我们很少觉得英文母语者用一个mind来概括所有这些情况的做法有何不妥这至少指向了一种可能性,即 。

不论处于何种语言环境中,在我们谈论信念、注意、记忆、智力、感受、判断、决策、身份乃至理性时,我们谈论的或许是同一种东西,以至于会觉得在谈论这些话题时使用同一个术语并无不当之处具体而言,人们似乎有一种自然的直觉,即信念、注意、记忆、智力、感受、判断、决策、身份乃至理性无非是mind的不同侧写,是从mind这片沃土上生长出来的各色植被,或至少可以说它们都与mind有关。

Mind居于具体现象之上,这意味着从任何一个侧写出发,我们都无法窥得mind的全貌基于这种自然直觉的推理会将我们引向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当然是笛卡尔式的,亦即简单直接地否定mind的物理性这是一种取巧的处理,但这种处理造成了更多的困惑,而且事实上,它让mind的存在本身都变得可以商榷了。

毕竟,如果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可以在不去关注mind的前提下研究意识、信念、记忆、注意……诸如此类, 如果引入mind的概念产生了更多的偏见、混淆而非让世界更加清晰,这样做又有何意义?第二个方向要更老实一些(事实上也更“自然”一些)。

既然从任何一个侧写出发都无法窥得mind的全貌,那就摆正态度,将刻画mind所需的一切方面都列出来——先不谈这份清单有多长,其中的各个条目有没有重叠,甚至它什么时候能列完,但可以推测,我们列得越全,对mind的刻画就越细致全面,尽管可能直到最后都没法将它完全临摹出来。

这佳科学知识。

Shawn Gallagher也表示,现象学与精神病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双向相互启发本就是一个历史事实但与自然化的现象学不同,所谓“ 心智科学”(science of mind) 不去先验地规定自身的研究对象,这种见解埋藏在“实用主义转向”后的认知科学,也就是所谓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对mind的非还原性界定之中。

通俗地说,心智科学研究者在对构成mind的各个侧写有一定的了解,并可据此形成mind的某种整体性意象前,是不会就mind本身多说些什么的这是一种 对研究对象与主题(subject matter)的悬置心智科学研究者对mind的理解是一种生成式(enactive)的理解,正如第二代认知科学将mind界定为大脑、身体和环境在动态的互动中生成的某种涌现性现象。

-Giga Kobidze -在这个意义上,“心智科学”成为了对第二代认知科学之实质(essence)的更为恰当的表述这种表述意味着:(1) 将非还原性的mind确定为研究的对象与主题,将对mind的整体性刻画作为研究目标。

,与能够不谈论mind而专注于信念、记忆或注意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区分开来;(2) 重拾19世纪德国哲学界对“科学”的那种界定:作为一项探求知识的事业,而不是被某种主义(比如实证主义)或特定方法论限定了的路径。

这项探求知识的事业始终要求跨学科、跨领域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启发,以确保心智科学始终专注于它应该关注的对象 借助心智科学研究,不论mind最终被确证为某种“将人与非人之物区别开来的东西”,还是某种普遍存在于复杂适应性结构与其生态龛位(ecological niche)间互动中的现象,我们都将有望获得某种对自身之实质的更深刻的洞见——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洞见无疑将是弥足珍贵的。

所以没时间犹豫了,上车吧——2023年4月21日,由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神经科学/认知科学领域头部媒体“神经现实”协办的

“心智科学的未来:寻找跨学科的共同语言”主题论坛将在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媒体中心(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致力于助力心智科学的研究与传播,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邀请各领域知名学者围绕AIGC、具身心智等前沿话题分享各自见解:。

论坛信息时间2023年4月21日周五 13:00-17:00地点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媒体中心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主题心智科学的未来:寻找跨学科的共同语言嘉宾海报

参与方式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本次活动,有意者请在活动行页面(见上方或下方海报)预约报名(现场参与)或扫码加入“衔尾蛇俱乐部”微信群(线上参与)。

直播平台神经现实视频号△点击上方预约按钮预约观看神经现实B站直播间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交叉平台机械工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