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导师?“这不就是我老师吗……”(神仙小说)
原标题:“神仙”导师?“这不就是我老师吗……”“小刘呀,最近看你不在状态,是不是压力有点大呀”“老师,最近实验数据一直出不来”“数据不好都是科研中常见之事,遇到任何问题随时找我帮助,你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了。
”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位导师,记忆中“他”总是带着一副眼镜,穿着格子衬衫……接受我的不足,看出我的胆怯,想到我的顾虑,引导我成长……引荐与鼓励:人生的转折点阿强是一名大三学生,就读植物保护专业,大二时的他对昆虫很感兴趣,但是成绩在专业排名中不算太出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替补到一个昆虫学的科研项目中,大家都认为他平平无奇,只是来混学分的,也没有太关注,但他潜心做数据,踏实做实验,一个学期便在项目组中从边缘成员一步步做到项目组长的位置。
老师觉得他踏实认真、吃苦耐劳就把他推荐到一位朋友导师的麾下“千万不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我一定……”由于紧张,所以面试环节他本科期间做的一些重要的昆虫实验项目都没有阐述出来,表现欠佳回去以后,被寄予期望但却辜负期望的失落感油然而生,他告诉导师说,“老师,我面试的时候特别紧张,然后科研经历这方面没有阐述好,对不起,辜负您的良苦用心了。
”“你的动手能力这么强,天生就是科研的料儿,老师希望你不要气馁,踏踏实实准备考研,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老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阿强从未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他也带着这份坚定的期望继续努力备战考研,心中多了份底气和释然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以初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到本校,成为该导师的得意门生如果没有本科导师的鼓励,或许他还是那个默默无闻对人生没有规划的学生吧。
现在,他每年都会回到母校看望自己的本科导师,一起探讨学术研究,重温学生阶段的青葱岁月很多时候,导师的鼓励不单单是一句无形的充满力量的话,它更是一种激发责任心、激发潜力与创造力的太阳,照亮我们科研前进路上的黑暗。
尊重与理解:“双向奔赴”的师生情小文是一名大四学生,在参加夏令营时最后一步便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小文说出了自己心仪导师的名字,没想到导师真的在评委之中,当时他说很欢迎小文邮箱联系他,小文本以为是客套话,打算结束面试之后给导师发一封邮件。
面试结束之后,导小文很珍惜这份“双向奔赴”的选择……
读研期间,小文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项目,整个人也很疲惫,“我希望你读研期间是快乐的,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只一味埋头科研……”导师有项目时也总会征求小文的意见,“这个项目想做吗?不想做是可以拒绝的哟。
”他喜欢徒步,也经常带着小文去接触自然风光,缓解科研期间的紧张心情,每一次的徒步,都是一场师生间增进感情、找回节奏、重拾初心的心灵之旅就这样,在导师的素质式鼓励教育下,小文出了实验室就不再想着科研,进了实验室就认真地做数据,在相对枯燥的科研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将科研与生活协调的越来越好……读研结束她选择继续读博,继续追逐自己的学术理想。
“他”走过我们走过的路小林是某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科研起步时,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小问题,导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他,打印论文,仔细阅读,一行一行认真修改,小到标点符号,大到内容框架,她总是温柔地指出他论文的逻辑结构问题,也因为她,小林选择继续深造。
在生活中她会分享自己少年时的考学经历,她说,“我们那个年代,很多学生家里是没有条件支撑选择热爱专业的现在的你们可以在自己兴趣的领域深耕发芽”她总是教导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无论是做实验,处理数据还是写文章,在实验室所做的所学的都是为你们自己,科研成果慢慢来就行,脚踏实地,千万不能心急……”在她身上,小林也学到了做科研应有的那份沉静与执着。
“人不要给自己定性,没有人天生就适合做科研”导师经常给小林推荐一些经典书目,她说,“焦虑迷茫不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特有的,只是舆论环境放大了这些,年轻人的焦虑是有共性的,从书中可以抚平焦虑、修炼内心”遇到一位“神仙”导师
我们可能会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里度过一段快乐充实的校园生活甚至对我们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遇到“他”是最幸运的事一位优秀负责任的导师你不仅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学术专业领域知识还可以领略到严谨的科研精神了解到为人处世的方式
感受到独特的人文关怀……在求学路上遇一位良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他”是让你变得更好的是方向一致的人
团团在这里希望每一位学生不要辜负导师的付出和帮助努力成为一个予人温暖的人你拥有一位怎样的